6月13日的一场深夜空袭,把中东局势推向了一个新高点。
以色列空军,对伊朗境内数十个与核计划和其他军事设施相关的目标,发动空袭。
伊朗自当日晚,也开始对以色列展开多轮导弹打击及无人机袭击,双方冲突急剧升级。
截至目前,伊朗和以色列的相互空袭,还没有任何停手的趋势。
世界屏息以待,中东是否又要回到战火纷飞的老路?
而对我们这些每天和外贸业务打交道的人来说,这场冲突,并不那么遥远。
这不仅是一场国家与国家的博弈,也是一场提醒。
曾经的朋友
历史的讽刺在于:打得最狠的两个国家,曾经是最亲密的朋友。
那时候,伊朗是巴列维王朝,亲美,世俗,钱多。
以色列刚建国,需要靠关系和资源活着。
一个有石油,一个懂技术,军事上互通有无,情报合作频繁,几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直到1979年,伊朗剧变、政体更替。
宗教领袖哈梅内伊上台,把美国称为“大撒旦”,把以色列叫“小撒旦”,两国彻底翻脸。
之后几十年,伊朗不停养反以势力(哈马斯、真主党),以色列又不停刺杀伊朗核科学家、炸核设施,但始终没有正面动手。
因为美国在压阵,以色列有克制,伊朗知道分寸。
这就是所谓的“敌意平衡”,但过去五年,这个平衡崩了。
美国战略收缩,撤出中东焦点,没人压场了;
伊朗核计划日益接近临界点,已经不可忽视;
以色列政府极右上台,打到底成为政治正确;
哈马斯袭击以色列,成为爆炸引线。
本质上,这不是突发事件,一个积怨四十多年的国家级仇恨,在战略节点上被默许爆发。
而爆发,就代表着中东的贸易生态就要跟着震一震。
各怀鬼胎
这不只是中东的问题。
伊朗和以色列的冲突,是一场地区间的正面对撞,它背后扯动的是全世界。
以色列在怕什么?
怕伊朗拥核之后,用教义和导弹把自己包围成孤岛。
怕美国不再兜底,自己在中东再也没有最后一张王牌。
伊朗在赌什么?
赌美国不敢真出兵,赌以色列不敢打死自己,赌全世界都怕中东乱。
它知道,导弹打出去的一刻,它就不是那个被打压的伊朗了,而是一个敢叫板核秩序的中东轴心国。
沙特在想什么?
嘴上劝和,心里盘算——伊朗被打残,我安心搞“2030愿景”。
伊朗强势崛起,我就继续抱团,远离美以圈子。
多数扮演调解者角色,嘴上说和平,心里打算盘。
谁都知道,这场冲突的结果,会影响未来几十年能源格局和区域主导权。
而在更远的远方,那些金融市场、海运路线、战略联盟的缝隙里,已经有资本开始下注,已经有供应链悄然转向。
你的客户,还是你的客户吗?
对于做外贸的人来说,“中东局势紧张”从来不是新闻标题,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意变量。
你正在被这场战争影响业务,可能还被客户悄悄换掉了。
为什么?
局势越乱,客户就越想找一个“长期安全的供应商”。
你是不是一直靠价格留住客户?局势一乱,谁还敢信靠低价的临时工?
客户想要找的是一个政治稳定、原料可控、结算顺畅、交付靠谱的厂,不是哪个报价表写得好看的投机者。
中东是战场,全球是战局。
现在的你,不仅仅要关注你做的国家,还要关注你客户的客户做的是哪个市场。
你是做服装的?航线受阻,客户取消低利润的补单。
你以为你卖的是货,其实你在拼的是客户的风险预期。
过去我们做中东市场,是基于红利视角:油气富国、人口红利、城建狂潮。
而这场伊以冲突告诉我们,做中东市场,不能只看增长,要开始看波动性。
中东不再是“靠熟人做关系就能赚钱”的地方,它变成了一个“系统性风险剧场”。
你不懂局势,就做不好供应;不懂人心,就留不住信任。
真正的外贸高手,早就从产品思维,转向“系统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