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运动相机与全景影像技术快速发展,全球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中国科技企业影石创新(Insta360)与国际运动相机巨头GoPro的知识产权纠纷因此备受关注。

一、影石与GoPro的“337”对决

近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行政法官就双方的“337 调查”作出初裁:影石创新在GoPro提出的六项专利指控中,五项被认定不构成侵权或相关专利无效,剩余一项外观专利争议,也通过新设计方案规避,确认不侵权。

这意味着GoPro的六项指控均未成立,且ITC认定影石未违反337条款,其产品可继续正常出口美国。

提到影石Insta360,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2015年,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影石专注于全景相机、运动相机等智能影像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智能影像设备产品已覆盖全景新闻直播、体育赛事、政法警务、全景街景地图、VR看房、全景视频会议等领域。

作为全球全景相机市场的领导者,影石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超过60%,其产品更是远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GoPro于200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立,由尼古拉斯·伍德曼创立,是一家专注于运动相机研发、制造与销售的企业。其产品性能卓越,具备防震、防水和高速摄影摄像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冲浪、滑雪等极限运动场景。产品线丰富,涵盖HERO系列运动相机、Max全景相机等,还开发了GoPro Studio视频编辑软件和GoPro App,提供完整的视频处理与分享方案。凭借品牌影响力和技术优势,GoPro曾长期在运动相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是专业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首选。

但近年来,其地位受到影石创新等中国厂商冲击。2020至2025年,全球全景相机市场规模从32亿元增至66.1亿元,中国市场从6.8亿元扩至13.9亿元,均实现翻倍增长,而影石创新在这一赛道中稳居领先地位。

影石创新创立于2015年,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多元化的产品策略以及高性价比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2017年,影石的营收仅是GoPro的四十分之一,而到2024年上半年,凭借丰富的品类布局,影石创新在营收上已实现对GoPro的反超,且GoPro的市场占有率呈下滑态势。在全球智能影像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影石创新与GoPro已然成为直接的竞争对手。

回顾影石与GoPro的“337”对决,要从2024年说起。

2024年3月,美国运动相机行业的头部企业GoPro依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起申请。它指控中国影石创新(Insta360)及其美国子公司在对美出口、销售运动相机及相关配件时,侵犯了六项美国专利,这些专利涉及防抖算法、纵横比转换、水平校正、畸变校正以及运动相机外观等核心关键技术。GoPro此举意在通过337调查申请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将影石产品阻挡在美国市场之外。

2024年5月1日,ITC 正式受理该案件并启动调查,案件编号为 Investigation No.337-TA-1391。

2024年6月3日,美国加州中区联邦地区法院裁定将该平行民事诉讼中止,静待ITC初步调查结果,以避免“双线作战”局面。

与此同时,影石在中国发起反攻。

2024年7月16日,其母公司及深圳前海影石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起诉GoPro及其在华关联企业(高途乐贸易、高途乐科技等)和经销商,指控专利侵权并索赔1.102亿元;11月20日,影石再于深圳中院、长沙中院分别追加诉讼,索赔金额累计达8040万元,形成中美"双战场"对抗格局。

2025年1月,ITC举行关键听证会,双方展开最终交锋。

近日公布的初裁结果彻底扭转战局:ITC行政法官认定五项专利指控不成立或GoPro专利无效,并确认影石通过设计调整规避了唯一的外观专利争议,最终裁定其未违反337条款。这意味着影石产品可继续畅通无阻地进入美国市场,而GoPro的专利围剿计划宣告失败。

尽管影石创新在美国"337调查"中取得初裁胜利,但这场跨国知识产权较量仍存在诸多变数。需要明确的是,337调查属于行政程序,不涉及专利侵权赔偿认定。实际上,GoPro早在2024年3月29日就已在加州中区联邦法院提起平行民事诉讼,虽然该诉讼于2024年6月3日被裁定暂停审理,但随着ITC调查的初步完结,这一民事诉讼将重新启动,最终的司法判决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面对复杂局势,影石创新保持着高度警觉。公司方面表示将持续密切关注事态进展,一方面积极与相关方保持沟通协商,另一方面将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捍卫企业及股东权益。同时,公司承诺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及时准确地向市场和投资者披露最新进展。

这场中美企业间的知识产权对决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远未到终局时刻。ITC初裁虽为影石扫清了产品出口美国的障碍,但后续民事诉讼仍可能带来新的挑战。特别是在专利有效性认定、侵权赔偿等核心问题上,联邦法院的最终判决或将产生决定性影响。影石创新能否在这场持久战中取得全面胜利,仍需等待时间的检验。

二、中国企业应对“337调查”: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近几年以来,受到337调查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根据统计数据,光是2020年深圳企业就已经遇到了11起“337调查”,是2019年的2.2倍;到了2023年,涉及中国企业的337调查达到了20起,占全年总调查的一半左右。

2022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受理337调查案件60起,其中涉及中国企业的达22起,占比约36.6%;2023年案件数量下滑至41起;2024年回升至 48起,涉中国企业案件24起,占比首次达50%,创近二十年峰值。

从涉案产品范围来看,中国企业涉及的337调查覆盖多个领域,既包括电子计算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半导体器件、无线前端模块等高技术产品,也涉及光纤连接器、数码相机、充电电池等电子元器件,以及健身器材、电视等消费类产品。这一趋势反映出中国制造正从传统消费品向高科技领域拓展,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知识产权挑战。

那么多企业被337调查,337调查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337调查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及相关修正案进行的调查。其调查对象为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以及进口贸易中的其他不公平行为,目的为禁止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

中国企业是非常惧怕337调查的,一旦企业被判违规,可能会面临产品在美国市场被封锁的后果。

早期遭遇337调查的一般都是中国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本身企业的利润就比较微薄,加上不熟悉国际规则,所以可能会选择不应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对于国际规则的熟悉和掌握,337调查开始涉及更多的中国大型企业。

近年来,中国企业应对337调查的应诉比例逐年上升。2022年有24家应诉,占被立案中国企业超三分之一;2024年45家应诉,占比达60.8%。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应诉的话就会导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做出“缺席判决”,这样对企业更加不利。因此,选择应诉会更好。

根据统计数据,选择应诉的中国企业有15%会赢;有35%的案件双方会和解;有32%的案件申诉方会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成诉讼而撤回申诉状;企业应诉后被判违规受到排除令的比例仅占5%。

这些数字印证了中国企业在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中日益成熟的应对能力这一趋势在韶音科技应对Bose的经典案例中得到充分体现。

2020年2月,全球音频巨头Bose公司对中国骨传导耳机企业韶音科技(AfterShokz)发起337调查(案件号337-TA-1206)。Bose指控韶音侵犯其五项音频技术专利,并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申请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试图阻止韶音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当时韶音已在北美骨传导耳机市场占据35%的份额,其明星产品Trekz Air和Aeropex长期位居亚马逊销量榜首,对Bose的市场地位形成直接挑战。该案立案后进入45天证据开示期和10个月调查期,Bose重点围绕"信号处理""漏音抑制""佩戴结构"等核心技术专利发起密集攻势,企图通过专利诉讼延缓韶音的产品迭代和市场拓展步伐。

面对Bose的指控,韶音迅速组建中美联合律师团,同步开启三条应对路径:

一是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提交IPR(多方复审)申请,力主宣告Bose相关专利无效;

二是在中国发起反诉,指控Bose侵权并锁定其供应链

三是联合亚马逊、百思买等渠道商发布“继续供货”声明,稳定市场信心。

2020年11月,ITC行政法官初裁认定,Bose的五项专利中,三项因缺乏新颖性被判无效,两项因权利要求界定过宽而不构成侵权。2021年3月,ITC终裁维持原判并终止调查。最终,韶音实现零赔偿、零产品排除,继续在美国市场销售,当年北美销售额逆势增长48%,全球出货量突破1000万台。此案成为中国消费电子品牌在337调查中“技术+法律+市场”协同作战的典范,韶音凭借专利布局、市场数据及法律反制的组合策略,成功抵御行业巨头打压,彰显了技术自主创新的关键作用。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华思旭与NOCO的拉锯战。

2021年1月,美国便携式启动电源企业NOCO公司首次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起337调查,指控中国华思旭科技(品牌“卡儿酷”)及其关联企业侵犯其便携式启动电源核心专利,要求发布普遍排除令,阻止华思旭产品进入美国市场。2023年2月,NOCO公司以同样理由再次发起调查,此次涉及华思旭“卡儿酷”品牌的锂电池应急电源产品。

若华思旭在这场调查中败诉,不仅将失去美国市场,其产品还可能面临被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下架的风险,后果极为严重。这起案件不仅关乎华思旭一家的生死存亡,更深刻反映出全球便携式能源市场技术竞争的白热化,以及中国制造在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国际知识产权挑战。

华思旭科技2011年成立,是全球较早布局锂电池便携式启动电源的企业。旗下 “卡儿酷” 品牌凭借高安全性、长寿命和快速启动能力打开全球市场。

截至2020年,华思旭在美便携式启动电源市场已占据30%份额,年出口额突破 2亿美元。其产品不仅进入沃尔玛、Costco 等主流线下渠道,更在亚马逊平台长期稳居销量榜首,形成线上线下全面渗透的市场格局。

华思旭的快速崛起对NOCO构成重大挑战。这家美国老牌企业长期采用铅酸电池技术,产品存在体积笨重(平均重量达5kg)、循环寿命短(约200次)等固有缺陷。相比之下,华思旭的锂电池解决方案仅重1kg左右,循环寿命超500次,能量密度提升3倍,凭借显著的技术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面对市场流失,NOCO于2021年1月发起337调查,指控华思旭侵犯其5项核心专利,包括电池管理系统的电路设计、-20℃低温启动等关键技术。此案攸关重大:若败诉,华思旭不仅将被迫退出年销售额超3亿美元的美国市场,更可能触发全球电商平台的连锁下架反应,危及整个海外业务布局。这场诉讼实质上是新旧技术路线之间的市场争夺战。

面对NOCO的专利指控,华思旭迅速组建了一支由中美顶尖法律和技术专家组成的应诉团队,采取"主动出击"的防御策略。公司聘请了美国科文顿·柏灵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联合中国知识产权专家及内部核心技术团队,制定了"专利无效化+技术反证"的双线作战方案。

在专利无效化方面,华思旭向美国专利审查与上诉委员会(PTAB)提交了详实的证据材料,重点针对NOCO的核心专利US9,379,522B2"便携式电源管理方法"发起挑战。通过系统梳理2010年前的行业技术文献,华思旭证明其产品采用的动态电压调节、过充保护等技术均为行业通用方案,NOCO的专利主张缺乏必要的创新性。

在技术反证方面,华思旭展示了其2011年申请的CN20111015XXXX.X"锂电池应急启动电源"专利文件,证实其技术研发时间早于NOCO的专利申请日。更为关键的是,华思旭提供了详实的产品性能对比数据:其产品可在极端低温(-40℃)环境下稳定启动12V汽车,而NOCO同类产品仅能在-20℃环境下工作,这一技术差距有力佐证了华思旭的自主创新能力。

经过18个月的激烈交锋,PTAB于2022年10月作出裁决,认定NOCO的22项权利要求无效。这一关键胜利直接导致ITC终止了首次337调查,华思旭成功化解了第一轮危机。

然而,NOCO并未就此罢休。2023年2月,该公司发起第二轮337调查,将指控范围扩大至华思旭的12款新产品,并新增"专利侵权故意"的诉点,意图通过惩罚性赔偿彻底压制竞争对手。此次调查特别针对华思旭最新研发的智能应急电源产品,包括支持太阳能充电、APP远程控制等创新功能的型号。NOCO声称其专利覆盖"多模式电源切换""智能电量显示"等关键技术特征,标志着这场知识产权攻防战进入更为激烈的第二阶段。

华思旭采取"全球法律反制+技术标准输出"的升级战略应对NOCO的二次调查。一方面,公司在德国英国和中国同步发起专利反诉,成功在德国获得禁售令,在英国获得侵权风险认定;另一方面,联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导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将其核心专利技术写入《便携式锂电池应急启动电源通用技术规范》,该标准已获欧盟CE认证采用。

2024年1月,ITC最终裁定华思旭不构成侵权,全面驳回NOCO的第二次调查请求。胜诉后,华思旭立即在亚马逊平台发起"技术正名"营销活动,三个月内美国市场份额回升至38%,并成功开拓欧洲东南亚新市场。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化解了专利危机,更将企业技术优势转化为行业标准话语权,实现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引领的战略升级。

综上所述,影石与GoPro的 “337” 对决,是全球智能影像市场技术与法律博弈的缩影。它警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中知识产权既是利刃也是盾牌。企业需强化自主创新,完善专利布局,规避风险;面对恶意诉讼要积极应诉,善用国内外法律资源。

随着中国科技企业地位提升,知识产权交锋将更频繁。企业需建完善保护体系,培养国际化法律团队,持续投入技术创新。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92179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