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聊天机器人、自动化客服盛行的当下,很多人以为电话客服早该被替代了。但如果你看一看北美、欧洲主流市场的调研数据,会发现一个很现实的趋势:69%的消费者在遇到售后问题时,第一反应仍是找电话客服。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遇到麻烦事,电话比邮件快,比在线表单更省事,人对人的实时沟通依然是最有安全感的。更何况,欧美很多消费者习惯直接打电话问,“我的包裹怎么还没到?”、“能不能帮我改一下地址?”、“退货为什么扣了手续费?” 这些细碎的小问题,放在线上表单里等半天还未必有回音。
所以对大多数跨境卖家来说,英语电话客服依然是“必选项”,而不是“可有可无”。
盲区一:100% 接通率,理想还是伪命题?
全球呼叫中心的平均接通率在85%~90%之间,看起来不算差,可一旦细算就知道:
只要等候时间超过20秒,34%的客户直接挂断;
等候时间如果超过40秒,挂断率能飙到50%以上;
哪怕是应急部门(消防、急救),也只能把接通率做到99.99%,做商业服务想要100%基本不可能。
所以,与其一味追求“永远有人接”,更现实的思路是:缩短响应时间,让客户等得起。这就牵扯到背后的调度、排班、路由分配、AI预分流等一整套机制,远不是“多招几个人”那么简单。
盲区二:人手越多,接通率就越高?
一些中小卖家会想,既然电话还重要,那我多招人就是了。可人力这件事,高峰期永远不够用,平峰期却总是过剩。
比如很多卖家都遇到过:
平时一个人能接得过来,但一到大促、黑五、年末清仓,一天电话量翻5倍;
临时找兼职,语言和服务水准未必达标;
真的招足了人手,旺季过了就要养一堆闲人,平摊下来成本更高。
所以很多成熟卖家会把客服拆成“常规+弹性”,把语言要求高、专业度高的电话客服外包给专门做跨境呼叫中心的团队,自己内部留核心客服处理投诉升级、客户关系管理。外包不是“便宜替代”,而是为了应对流量波峰波谷、语言多样化和全天候时差的现实需求。
盲区三:电话客服的价值,仅仅是接电话?
还有卖家会说:“我主要靠电商自助下单,售后也有邮件,电话没那么重要吧?”
但很多时候,最后一公里的信任,往往就卡在一通电话里。
买家有疑问却联系不上客服,差评和退单就会增加;
电话里一句话解释清楚的事,如果没人处理,可能会演变成投诉、仲裁;
一个靠谱的英语坐席,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顺带收集反馈、发现产品bug、提出服务建议,这些都是外包团队能给卖家带来的“隐形价值”。
一些头部卖家也在把电话客服当作“留存与复购”的工具:服务得好,买家愿意在电话里直接复购、推荐、追加购买,远比单纯跑广告省钱。
外包已成主流,关键是选对人、配好系统
说到底,英语电话客服不会消失,只会升级。单纯的重复问答已经被AI分流,真正考验人的,是多语言、跨时区、情绪处理和应变能力。
因此现在主流的做法是:
普通标准化问题,用AI和FAQ先拦一轮;
需要沟通、协商、情绪安抚的复杂工单,由专业客服接手;
高峰期临时扩充,平峰期灵活收缩,把人力利用率拉到最高。
比如Callnovo这些年给跨境电商、SaaS、医疗器械等做多语种呼叫中心服务,核心价值并不只是“帮你接电话”,而是用全球分布+弹性排班+一体化系统,把很多中小卖家单独做很难做到的事打包做了。
对卖家来说,省下的是招人、培训、排班、管理的麻烦,更重要的是,有一套流程保证电话在关键节点不会掉链子,守住客户信任,创造更多转化和复购。
对大多数卖家来说,与其深陷接通率焦虑,不如把这块交给更专业的团队,自己把精力花在产品和运营上,可能才是更可持续的增长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