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度分析仪中国市场总体规模
粒度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测量颗粒物质(如粉末、乳液或悬浮液)中颗粒大小分布及其物理特性的精密仪器,通过激光衍射、动态光散射或图像分析等技术,快速获取颗粒的粒径范围、平均粒径、分散度等关键数据,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材料科学、冶金及环境监测等领域,为产品质量控制、工艺优化和科学研究提供定量依据。其核心功能是将复杂的颗粒体系转化为可量化的统计结果,确保检测过程高效、准确且可重复。
图00001. 粒度分析仪产品图片
据QYResearch调研团队最新报告“中国粒度分析仪市场报告2025-2031”显示,预计2031年中国粒度分析仪市场规模将达到2.9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7.5%。
根据QYResearch头部企业研究中心调研,中国市场范围内粒度分析仪生产商主要包括Malvern Panalytical、Sympatec、丹东百特、Micromeritics Instrument、Shimadzu、Anton Paar、Beckman Coulter、欧美克、Microtrac、Entegris等。2024年,中国前十强厂商占有大约75.0%的市场份额。
粒度分析仪,中国市场规模,按产品类型细分,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处于主导地位
来源:QYResearch电子研究中心
就产品类型而言,目前激光衍射是最主要的细分产品,占据大约48.84%的份额。
图00005. 粒度分析仪,中国市场规模,按应用细分,化工行业是最大的应用,占有23.46%的份额。
来源:QYResearch电子研究中心
就产品应用而言,目前化工行业是最主要的需求来源,占据大约23.46%的份额。
市场驱动因素:
D1:质量控制需求增长
制药、食品饮料和化妆品等行业需遵守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精确的粒度分析对满足监管要求、确保产品一致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EMA(欧洲药品管理局)等监管机构要求在产品审批(尤其是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中提供详细的粒度分析数据。
D2:技术进步
激光衍射、动态光散射和纳米颗粒追踪分析等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粒度分析仪的精度、速度及多功能性。
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和物联网(IoT)技术的引入增强了粒度分析仪的数据分析、预测性维护和实时监控能力。
D3:下游市场需求稳定
下游市场是粒度分析设备的直接驱动因素。制药、化工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静态光散射纳米激光粒度分析仪的需求稳定。
D4:纳米技术发展
纳米颗粒在制药、化妆品、电子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推动了对高精度粒度表征的需求。
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应用的研发投入增加,促进了对先进粒度分析工具的需求。
市场挑战:
C1:初始成本高昂
高端粒度分析仪(尤其是采用激光衍射或动态光散射等尖端技术的设备)价格昂贵,对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构成准入壁垒。
持续的维护、校准及潜在维修成本进一步增加了总体拥有成本,可能限制部分用户的采购意愿。
C2:标准化与准确性难题
不同仪器和厂商的测量方法存在差异,且缺乏统一标准,可能导致结果不一致,增加数据比对和验证的难度。
针对不同粒径和颗粒类型的校准过程复杂,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C3:技术局限性
部分技术难以检测极小或极大颗粒,或特定形状的颗粒,限制了其在某些行业或特定应用中的适用性。
同时实现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具有挑战性,可能影响对宽范围粒径的精确表征能力。
C4:市场竞争激烈
市场参与者众多且技术同质化严重,产品差异化和市场份额争夺难度较大。
价格竞争可能导致利润空间压缩,进而影响厂商的研发投入,甚至引发以牺牲质量和创新为代价的成本削减措施。
C5:经济因素影响
经济不稳定或衰退可能导致企业对新型分析仪器的资本支出减少,从而抑制市场增长。
学术和研究机构预算紧张可能限制其购买和维护高端粒度分析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