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零碳园区建设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及具体实施方案,加速推进园区低碳转型。
根据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数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现有园区超过1.5万个,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因此,推动产业园区绿色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它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实践载体,也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典型场景。随着“双碳”进程加快,将有越来越多的园区进行“零碳转型”。那么,零碳园区究竟是什么呢?
据了解,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产业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核心内涵:“净零”而非“零排放”
需要注意,零碳园区并非追求绝对的零碳排放,而是通过而是通过综合运用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碳抵销等多种手段,实现园区内碳排放量与吸收量或碳减排量之间的动态平衡,使净碳排放量趋近于零。
答疑1:零碳园区的碳排放来自哪些方面?
范围一:园区内直接产生的碳排放
指园区边界内直接燃烧化石燃料或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氧化亚氮(N₂O)等温室气体排放,是园区最核心的直接排放源。
范围二:外购能源的间接碳排放
指园区内企业或机构外购电力、热力、蒸汽等能源时,因能源生产环节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由第三方能源供应商负责,但计入园区总排放)。这是园区最普遍的间接排放源,占比常高达30%-70%(取决于能源结构)。
范围三:其他间接碳排放
指园区内企业因采购商品、服务或废弃物处理等供应链/价值链活动产生的间接排放,通常不在园区直接控制范围内,但对整体碳足迹影响显著(部分园区占比可达总排放的50%以上)。
根据园区功能定位不同,主要排放源会显著分化:
答疑2:如何建设零碳园区?
零碳园区的建设需围绕“能源、产业、技术、管理”四大维度系统推进:
1、能源体系低碳化
清洁能源替代:大规模应用光伏、风电、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逐步淘汰燃煤、燃油等高碳能源。例如,园区屋顶安装分布式光伏、周边布局风电场,或利用工业余热发电。
储能与智能电网:配套锂电池、液流电池、氢储能等设施,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通过智能微电网实现多能互补(电、热、冷联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2、产业与生产方式低碳转型
发展零碳/低碳产业:优先引入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限制或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如钢铁、化工)。
循环经济模式:推动企业间废弃物交换利用(如工业固废制建材、余热共享)、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碳排放。
3、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赋能
碳捕捉与封存(CCUS):在难以脱碳的环节(如水泥生产)应用CCUS技术,直接捕获排放的CO₂并封存或利用(如合成燃料)。
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IoT)、大数据、AI等技术,实时监测园区能耗、碳排放数据,优化设备运行(如智能调控照明、空调),提升管理效率。
4、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活方式
零碳建筑: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如LEED、中国三星级绿色建筑),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自然采光、保温材料)、地源热泵、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技术,实现建筑“自产电、低能耗”。
低碳交通:配套充电桩、换电站支持新能源汽车,建设自行车道、步行友好设施,减少燃油车使用;物流优先采用电动卡车或氢燃料电池车。
答疑3:目前有哪些典型零碳园区示范案例?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园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指导与支持。自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以来,半年间建设进程显著提速。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目前已培育形成多个“首个”典型典型示范项目。
1、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
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以“风光氢储”为核心,构建绿色能源供应体系,80%能源来自园区内风电、光伏及储能,配套智能物联能碳管理平台。2025年目标自产绿电100亿度,实现碳减排1亿吨/年。
全国首个国家级零碳综合保税区,屋顶光伏覆盖88%仓储面积,全电化作业设备,2.5兆瓦时储能系统,年减排933吨CO₂当量,物流成本降低25%。
3、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
中国首个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园,2021年成为全国首个“碳中和”工业园区,通过屋顶光伏、智能微网及绿电消纳实现碳中和,产品销往全球。
4、海口江东零碳新城
超大型城市中心区首个近零碳标杆,构建“区外绿电输入+区内多能互补”模式,新建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50%,2025年目标初步建成全国领先零碳新城。
5、京东“亚洲一号”西安智能产业园
全国首个零碳物流园区,通过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自主中和部分温室气体排放,剩余排放量通过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消。
6、青海零碳产业园区
青藏高原首座零碳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2.09平方公里,以绿电为能源基础,打造锂电池、新能源装备、绿色畜牧等产业集群,计划实现100%绿电供应。
7、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
国内首个“核能驱动+零碳智慧”生态产业园,依托福清核电实现区域“零碳供汽、零碳供冷、零碳供热、零碳供水、零碳供电”。
8、比亚迪坪山总部园区
中国汽车品牌首个零碳园区总部,比亚迪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领域的独特优势,遵循减碳“三化论”的概念,即能源电气化、电气绿色化和智能数字化,开展减碳工作,共减排245681.89吨二氧化碳当量。
站在“双碳”战略的历史坐标上,零碳园区正由理念走向实践,低碳布局已成为企业抢占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高地”。
当前,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持续升温,全球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偏好持续攀升,亚马逊、沃尔玛等跨境平台持续加码环保认证产品、欧盟CBAM法规等国际规则加速落地,跨境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与机遇。加快低碳转型,不仅是满足合规要求、规避贸易壁垒的必要之举,更是推动产业链绿色升级、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作为跨境碳合规行业的引领者,绿舟将持续为大家输出实操性强的干货内容,如:CBAM申报流程、碳足迹核算方法、绿标认证路径、主流平台环保政策解析等,助力企业高效实现绿色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