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届广交会将于10月15日拉开帷幕。这个中国第一展,被誉为外贸的“晴雨表”“风向标”,总能牵动无数外贸人的神经。
这一届,是延续向好势头,还是面临新的挑战?可以从往年数据与反馈中寻找答案。
一、数据:客户来吗?下单多吗?
其他都是虚的,外贸人最关注的还是各项数据。海外采购商增加没?交易金额怎么样?商品构成又有何变化?
1. 线下采购商数量
据商务部新闻发布会数据,截至10月9日,已有来自217个出口市场的20.7万名采购商完成本届广交会预登记,环比增长14.1%。
实际到场人数会是多少?不妨回顾历届数据:
可以看到,除疫情期间未能线下办展外,境外采购商到会人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尤其在展会恢复后,呈现大幅阶梯式上涨,体现出广交会强大的客户黏性与市场吸引力。
2. 出口成交额
上届(137届)广交会意向出口成交254.4亿美元,同比增长3%。将时间线拉长,比较历年成交金额:
出口成交额呈现波动企稳的态势。如果和采购商数量进行对比:
不难发现,二者增长并不同步。尤其是疫情后,境外采购商人数大幅回升,而成交金额增长缓慢。这可能与全球消费较为稳定、新兴市场采购商占比提升、产品结构调整阵痛等原因有关。
3. 采购商结构
近年来,参展商吐槽最多的话题就是:广交会客户质量有所下滑,亚非拉面孔占比增加。
数据印证了这一感受:
欧美客户占比逐年下降,“一带一路”国家采购商比例持续攀升,从第126届的45.9%升至第137届的64.9%,已占总量的近三分之二。
今年,官方并未公布预登记客商的构成,只说“欧盟、美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采购商增长明显”。但我们可以参考第137届广交会数据(图中增长是同135届相对比):
新兴市场已成为广交会最大客源地。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背景下,预计第138届将进一步巩固这一格局。
这对广大外贸企业意味着什么?“一带一路”国家在采购需求、产品定位、决策流程上和欧美国家大有区别。对外贸人来说,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4. 展品结构
本届广交会,拥有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称号的优质企业首次突破1万家,创历史新高,占比达34%。并且,首设智慧医疗专区,展示医疗机器人、智能监测诊断、智能手术辅助器械等创新成果。
广交会传递出一个信号:低附加值产品空间收窄,创新与技术才是未来竞争力。
二、新规:更严的规矩,更好的效果?
第138届广交会被称为史上最严广交会。
一方面,加强对参展商审核,防止违规倒卖展位、打击倒卖/借用证件。
另一方面,收紧采购商中方陪同人员名额,拉高翻译门槛,严防非采购商/非参展商混入。
部分中小企业、SOHO被拒之门外:灰色买卖展位渠道被堵截,蹭展入会路径大幅削减。
但对于已有正规展位的外贸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境外采购商水分有所挤压,非正规参展的竞争对手数量减少。交易环境净化让真正有需求的买卖双方能够更高效地对接。
三、结语
广交会就像一座围城:
有人挤破脑袋但进不去,也有人说效果不好想逃离;有不依赖此获客的大企业低价拿展位,也有满心期待的中小企业被高标准拦在场外。
外贸越来越难做,大众难免对广交会抱有更多的关注和期待。
但广大中小外贸企业和SOHO都心知肚明:外贸不是二十年前的光景,展会也不复二十年前的荣光。高门槛、高获客成本劝退一大批人,守株待兔不如主动出击。
各位小伙伴,第138届广交会,您会参加吗?您预测效果将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