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监测的重金属检测仪器中,在生物传感的医疗诊断芯片上,在工业分析的实时监测设备里,一种兼具性价比与灵活性的电化学传感器正发挥着关键作用——它就是导电碳糊电极。这种由导电碳材料(如石墨、炭黑)与粘合剂(如石蜡、矿物油)混合制成的电极,不仅可塑性强、成本低、表面易更新,其导电性由碳材料提供,粘合剂赋予的机械稳定性也确保了使用可靠性。通过修饰纳米材料或生物分子,导电碳糊电极(CPE)还能大幅提升选择性,广泛适用于检测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生物标志物,成为环境、医疗、工业领域的“传感利器”。
根据GIR (Global Info Research)调研数据,2024年全球导电碳糊电极收入大约1765百万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2564百万美元,2025至2031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6.0%。这一较快的增长态势,既源于环境监测力度的加大和医疗诊断需求的升级,也得益于工业过程分析向实时化、精准化方向的发展。

全球竞争格局:技术迭代与场景适配的协同发展
全球导电碳糊电极市场汇聚了一批专注于电化学传感技术的企业,它们通过材料创新、结构优化和定制化服务,在不同应用领域构建起竞争优势,共同推动着导电碳糊电极技术的突破。
Solaronix作为瑞士知名的电化学材料企业,在导电碳糊电极领域展现出强劲的技术领先性。公司专注于高性能导电碳糊电极的研发,采用高纯度石墨与新型聚合物粘合剂,生产的电极具有极低的背景电流和优异的导电性,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测试和高端电化学分析仪器。其推出的修饰型导电碳糊电极,通过负载贵金属纳米颗粒,大幅提升了对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灵敏度,成为生物研究领域的热门产品。
Bioanalytical Systems, Inc.(BASi)则聚焦医疗领域,是导电碳糊电极在临床诊断应用的领军者。公司开发的一次性导电碳糊电极试纸,可快速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乳酸等代谢物,具有检测速度快、样本用量少、准确性高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便携式医疗诊断设备。BASi还提供定制化的电极设计服务,根据客户需求调整电极尺寸和表面修饰方案,满足不同医疗检测场景的需求。
东方碳素作为国内导电碳糊电极领域的龙头企业,在产能规模和成本控制上具有显著优势。公司依托丰富的石墨资源,建立了从碳材料提纯到电极成型的完整产业链,其生产的单电极、双电极产品质量稳定,性价比突出,主要供应国内环境监测和工业分析设备制造商。同时,东方碳素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产品通过CE、FDA认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
PSP Instruments则以多电极系统为核心竞争力,其开发的集成式导电碳糊多电极阵列,可同时检测多种目标物质,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广泛应用于复杂样品的分析场景。公司还配套开发了专用的电化学工作站,实现了电极与检测设备的无缝衔接,为客户提供“电极+仪器”的整体解决方案,在科研机构和工业质检部门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北海复材则专注于低成本导电碳糊电极的生产,通过优化配方和生产工艺,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经济实惠的产品,在国内环境监测低端市场占据一定份额。
产品与应用:结构分类适配多元检测需求
从产品类型来看,单电极因结构简单、成本低,在单一物质检测场景(如环境中重金属离子检测)应用最为广泛,是市场销量最大的产品类型;双电极主要用于需要对比检测的场景,如电化学滴定分析,市场需求稳定;多电极则凭借可同时检测多种物质的优势,在复杂样品分析(如生物体液多标志物检测)中需求增长迅速,尽管单价较高,但市场附加值显著。
下游应用领域中,医疗领域是导电碳糊电极的最大市场,占比超过40%,主要用于便携式诊断设备和临床检测;工业领域需求次之,集中在工业废水监测、化工过程分析等场景;生物研究领域虽占比相对较小,但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对高性能导电碳糊电极的需求持续增长,成为拉动行业技术升级的重要动力。
行业洞察:数据引领传感技术的创新方向
在全球对环境安全和医疗健康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导电碳糊电极企业面临着性能提升与成本控制的双重挑战。一份全面的导电碳糊电极市场报告,将为行业参与者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该报告不仅涵盖全球及各区域(北美、欧洲、亚太等)市场规模与预测(2020-2031年),还将深入分析Top企业的竞争策略、技术研发及市场布局动态,同时对产品类型、应用领域的细分数据进行深度拆解。通过历史数据(2020-2024年)与未来预测(2025-2031年)的系统分析,助力企业把握市场趋势、优化产品结构,在电化学传感领域赢得竞争优势。
数据来源:环洋市场咨询(Global Info Research)出版的《2025年全球市场导电碳糊电极总体规模、主要生产商、主要地区、产品和应用细分研究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