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墨西哥参议院通过的《2026 年联邦收入法》,将于 2026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此次法案并非简单的税率调整,而是针对数字经济的全链条监管升级,其核心变革集中在三个层面:
平台成为 “税务守门人”
法案强制要求亚马逊、美客多等主流平台承担代扣代缴主体责任,直接从卖家销售额中预扣税款并上缴墨西哥税务局(SAT)。这意味着平台从 “交易中介” 转变为 “税务执行方”,监管触角直接延伸至每笔订单的资金流。
RFC 税号成生死线
根据卖家合规程度,税负差异堪称 “天壤之别”:
合规卖家(有 RFC 税号 + 本地账户):企业卖家综合税负 12%(4% 所得税 + 8% 增值税),个人卖家 10.5%(2.5% 所得税 + 8% 增值税);
不合规卖家(无 RFC 税号):直接触发 36% 的惩罚性税负(20% 所得税 + 16% 增值税),远超多数品类的利润空间;
跨境特殊场景:即便有 RFC 税号,若收款至境外账户,仍需全额缴纳 16% 增值税,无任何减免余地。
SAT 实现 “数据穿透”
新规赋予 SAT实时访问平台数据的权限,交易订单、支付路径、发票信息、资金流向将全面透明。过去依赖卖家自主申报、线下稽查的监管模式彻底终结,“每笔交易即计税” 成为现实。

【截图于墨西哥财政部发布的公告文档】
蝴蝶效应冲击波
这场税改将从资金、运营、竞争格局三个维度,重塑墨西哥跨境电商市场:
中小卖家现金流承压
税款在交易完成后立即预扣,而非按月申报,导致销售收入 “先扣税再到账”。对依赖现金流周转的中小卖家而言,库存采购、广告投放的资金灵活性将大幅下降,部分薄利品类可能陷入 “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的困境。
合规成本显著攀升
RFC 税号从 “可选项” 变为 “必选项”,而注册需提交经墨西哥本地翻译的海牙认证材料,流程耗时 2-3 个月,且需绑定本地银行账户(需 CLABE 号码验证)。对未布局本地运营的跨境卖家,仅合规准备就需投入数万元成本。
品类与供应链洗牌
法案同步调整 1400 余种进口商品关税,中国出口的汽车(税率从 20% 提至 50%)、纺织品(35%)等成品首当其冲。相反,原材料、基础中间品仅需 10%-15% 关税,这将倒逼卖家从 “成品出海” 转向 “本地组装”,或优先布局低税品类。
四个动作抢占先机
面对 2026 年 1 月 1 日的生效期限,跨境卖家需启动 “合规 + 成本 + 供应链” 的三维调整:
1. 完成 RFC 税号与本地账户绑定
立即通过合规服务商启动 RFC 注册,企业税号可豁免全额增值税代扣,是降低税负的核心抓手;
优先选择第三方支付平台开通墨西哥虚拟账户(需确认含 CLABE 号码),避免因收款账户问题触发额外扣税。
2. 从 “被动扣税” 到 “主动筹划”
测算税负对定价的影响:以 30 美元客单价商品为例,合规卖家需承担 3.6 美元税费,不合规则需 10.8 美元,需通过提价(控制在 5% 以内避免流失客户)或优化采购成本消化差额;
建立税务档案:留存订单、发票、物流单据等全套凭证,应对 SAT 的实时数据核查。
3. 供应链优化:借政策红利调整品类结构
收缩高关税成品业务,转向半成品本地组装(如将纺织面料进口至墨西哥加工为服装,税率从 35% 降至 20%-35%);
布局墨西哥海外仓:本地发货不仅可享受平台流量倾斜,还能通过库存前置缩短物流时效,对冲价格上涨的负面影响。
尽管短期阵痛难免,但这场税改本质是墨西哥电商市场从 “野蛮生长” 向 “规范发展” 的转折。对合规卖家而言,36% 的惩罚性税负将清退大量灰色竞争者,市场竞争环境更趋公平。同时,税务透明化将增强本地消费者对跨境商品的信任,为注重品牌化、本地化运营的卖家打开更大增长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