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平湖的箱包厂里,00后巫鹏正在检查镁铝合金行李箱的质量。两年前,他挣扎于同质化市场的竞争中;而如今他的黑标店铺日销三四万元,客单价七八百元,成为国际大牌的“平替优选”。
云南昭通的马铃薯地里,村民吴丰文弯腰采挖着金黄的土豆。以前,这些土豆要么自己吃,要么低价卖给小贩,收入不稳定;现在被加工成各种口味的薯片,通过拼多多销往全国,年收入超10万。
这些变化背后,是拼多多自2025年4月以来推出的“千亿扶持”计划在悄然改变电商生态。
一、从“代工贴牌”到“新质品牌”
2025年4月3日,拼多多宣布,未来三年内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资金和流量资源,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
在“千亿扶持”框架下,拼多多通过“多多好特产”和“新质供给”两大专项,在供给端展开了系统性变革。
其中,农业供给侧的革命尤为醒目,这一点在拼多多发布的《2025农产品上行半年报》中得到了印证,在“多多好特产”的加码扶持下,平台农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7%,00后农货商家数量增幅超过30%。
过去,云南咖啡长期困于“论吨卖”的原料身份,难以突破价值天花板。如今,这一局面正被拼多多上的新品牌彻底改写。
以“花田萃”为例,基于消费趋势数据,平台运营人员前瞻性地建议其开发“姜黄粉”“抹茶粉”等新品,于是其尝试性将原本作为赠品的小条装抹茶粉升级为主力产品,如今日销售额可达两三万元。
数据显示,花田萃上线拼多多一年内业绩增长超5倍,目前日均订单超5000单,客单价达50-70元。云南咖啡,正借助数字渠道完成从“原料输出”到“品牌上行”的价值跃迁。
贵州的刺梨汁加工厂里,工人正忙着灌装、打包。10年前,刺梨还因酸涩难咽无人问津,一斤卖不上3元;现在,在拼多多扶持下,刺梨汁成为网红饮品。工厂负责人说:“通过满减优惠、平台补贴、联名推广等方式,拼多多降低了用户对刺梨汁的尝鲜门槛,如今品牌的复购率高达98%。”
去年,刺梨汁品牌山王果在拼多多的销售额达到300万元。从“路边杂果”到“养生爆款”,这颗浑身是刺的果子,正通过电商赋能,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黄金果”。
另一方面,“新质供给”专项行动则聚焦制造产业带转型痛点。
中国产业带不乏“隐形冠军”,却常因缺乏品牌力而导致竞争力薄弱。通过该项行动,产业带商家拥有了产品研发、营销、供应链的全链条支持,推动其从代工厂向品牌方转型,“换血”之路颇具代表性。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钓具工厂一直扮演“代工”的角色。后来新电商让其崭露头角,跨界创业的“钓具小白”95后老板张荣波携品牌“钓迷”入驻拼多多首年,就做出了单店销售额超200万的成绩,如今已年销百万支钓具;另一钓具品牌“创威”入驻拼多多首年便创下了上千万的销售业绩,新品一出即售出数万支。
从“代工配角”到“品牌主角”,拼多多让产业带的年轻创业者,用创新打破传统,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背靠佛山强大的童装供应链,98年的聂康鸣在拼多多的创业之路起步顺利。入驻平台不到四个月,他的一款冬季童装便成爆款;随后借助平台消费趋势分析,上架的Tutu裙单季售出6万条。
他敏锐抓住多多视频等新流量窗口,推出童装汉服,年销量突破8万件。随着订单持续增长,聂康鸣从依赖代工转向自建工厂,实现产销一体。
发展至第二年,聂康鸣的店铺获评平台“黑标”资质,畅销款也进入“百亿补贴”频道。依托“新质商家扶持计划”及“千亿扶持”等平台资源,其童装业务在拼多多年收入超2500万元。
二、卖家商品不断“扩圈”
“千亿扶持”的另一重发力点,是打破地域壁垒,让西部、偏远地区消费者享受到“商品更实惠、物流更快捷、包邮范围更广”的网购服务。
通过“电商西进”专项,拼多多免除青海、甘肃、西藏、内蒙古等地区的物流中转费,在东北增设中转仓,彻底改写了这些地区“不包邮、邮费贵、物流慢”的历史。

内蒙古根河市曾是典型的“包邮盲区”。七八年前,当地居民网购时,要么面对“地址不包邮”的提示,要么需支付高额邮费,即便包邮,物流时效也常超7天。
2024年下半年,拼多多减免偏远地区物流中转费后,发往根河的快递改经辽宁沈阳中转,二段物流时效从5天以上压缩至3天内。
西藏的变化同样直观。藏族姑娘白玛曲珍热爱动漫周边,但过去线下店铺稀少,线上邮费常超过商品本身价格。如今,拼多多“全场包邮”的商品覆盖她的日常需求。
山东轮胎商家迈瑞途的经历更具说服力,此前发往西藏的一条轮胎运费高达百元,与轮胎价格持平,无奈关闭西部拼单权限;“电商西进”后,平台减免物流费用,迈瑞途放开发货限制,首日即获30多单,高峰期月销突破1万单。
浙江茶吧机商家孙鑫磊发现,店内的一款茶吧机在西藏、甘肃、云南等地很受欢迎,当地消费者表示,“快递包邮之后,更能选择提升生活质量的产品了。”
数据显示,“千亿扶持”落地后,西部县域地区的智利车厘子订单增长显著,消费频次大幅提升,车厘子从节日礼品变为日常零食;西藏、内蒙古等地的宠物用品、潮玩周边订单大涨,东西部消费差异持续缩小,“消费普惠圈”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大。
三、“造血”式赋能
在电商行业从流量争夺的上半场迈入高质量发展下半场的关键时刻,拼多多以“先消费者、商家后平台”为主旨支持下的“千亿扶持”计划如一剂强心针,为行业转型注入动能。
如今计划落地半年,多方共赢的生态效用已初步显现。

拼多多发布的《新质供给一周年发展报告》显示,在“新质供给”赋能下,产业带商家数量快速增长,其中“95后”商家数量同比增长31%,“00后”商家数量同比增长44%。
优质产品、新质产品不断涌现,相关产品SKU数同比增长超五成,持续满足了全域消费需求。
从产业端看,这份扶持不是“输血式补贴”,而是“造血式赋能”,为农产区提供市场洞察,让云南咖啡、贵州刺梨找到差异化赛道;为产业带商家提供品牌化路径,让威海钓具、佛山童装摆脱代工依赖;为年轻商家提供成长土壤,95后、00后创业者正成为产业升级的“主力军”。
从消费端看,“千亿扶持”重新定义了“消费普惠”,其让内蒙古根河的居民能3天收到新鲜水果,让西藏的消费者能平价购买动漫周边,让西部县域的家庭能随时尝鲜车厘子,让甘肃的老人收到子女远程的生日蛋糕,让宁夏的全职妈妈能销售自己的剪纸作品……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享受同等的网购便利,电商的普惠价值正在覆盖更广阔区域。
通过规模采购补贴、物流优化降本、数据赋能提效等组合拳,拼多多实现了“高质价比”的可持续性,如今电商进入“价值战”“生态战”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正是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半年来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