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务院批准,今日(5月14日)12时01分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正式调整,由原来的34%降至10%,并暂停实施24%的加征关税税率,为期90天。这一举措迅速引起了航运市场的剧烈变动——各船司纷纷通知涨价,“一船难求”的景象再度上演。

关税调整:经贸关系的重大转折

此次关税调整,无疑是中美经贸关系中的关键节点。自5月10日至11日中美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经贸高层会谈后,双方达成《联合声明》,承诺同步采取降税举措。

如今,中方如约行动,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2025年第4号》,不仅大幅下调加征关税税率,还停止执行2025年第5号和第6号公告规定的加征关税措施,同时暂停或取消自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这一系列动作,释放出积极且强烈的信号,旨在推动双边经贸关系重回正轨,为全球经济的稳定注入一剂强心针。

商务部发言人指出,本次调整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双方降幅均达91%,尽显对等性。不过,美方此前以芬太尼问题额外加征的20%关税仍在,中方也保留针对部分商品的非关税反制措施。接下来的90天,成为双方进一步协商、推动经贸关系持续向好的关键窗口期。

船司涨价:市场反应的直接体现

在中方宣布调整对美加征关税措施后,航运市场迅速做出反应,船司们纷纷发布涨价通知。2025年本就风云变幻的航运市场,因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已历经动荡,如今更是波澜再起。

赫伯罗特(Hapag - Lloyd)宣布,自2025年5月12日起,东亚至北美(美国、加拿大)的20英尺集装箱旺季附加费(PSS)为1000美元,40英尺及高箱为2000美元。

马士基(Maersk)也计划从5月15日起,对远东亚洲(不含中国、香港,包括澳门、台湾日本韩国等)至美国、加拿大的航线,20英尺集装箱加收1000美元,40英尺及45英尺集装箱加收2000美元 。

达飞轮船(CMA CGM)、中远海运(COSCO)、地中海航运(MSC)、长荣海运(Evergreen)等也都有相应的涨价计划或动作。

船司涨价的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一方面,此前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破坏市场秩序,导致北美航线部分货物取消出运计划,即期市场订舱量骤减,船司运营压力增大。如今关税调整,市场需求预期回升,船司试图通过涨价来弥补前期损失、稳定收益 。另一方面,全球航运市场本身面临诸多挑战,如亚洲、欧洲主要港口拥堵加剧,红海危机导致航线绕行非洲,运输成本激增,这些都促使船司提高运价。

一船难求:供需失衡的紧张局面

除了船司涨价,“一船难求”的现象也再度困扰着外贸企业。据百运网了解,苏州某企业创始人在关税下调消息传出后,手机几乎被美国客户打爆,可当她着手找船公司订舱时,却发现到5月底的美线舱位都快爆了 。

有航运人表示整体已接近爆舱状态,盐田港集装箱卡车排队长达15公里,上海货代公司甚至悬赏抢美西舱位,更有数据显示美西航线现货价飙升却依然“一舱难求” 。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关税政策调整是关键因素之一,此前美国对部分中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抑制了贸易往来。如今税率下降,美客户采购热情高涨,纷纷联系中企下单,货物运输需求短时间内集中爆发。

同时,美国零售商补库存需求强烈,美联储数据显示,美国零售商库存销售比降至1.12,比疫情前暴跌37%。沃尔玛、Target等巨头为避免重蹈去年“货架空置”的覆辙,早在3月就向中国追加500亿美元订单,急于补充库存,进一步加剧了运输需求 。

此外,4月关税政策收紧时,很多船司把运力调去了欧洲、拉美线,如今需求突然反弹,运力一时无法跟上,导致供需严重失衡,舱位变得异常紧张。

影响与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方调整对美加征关税措施,以及航运市场的这些变化,将产生广泛影响。对于进口企业而言,关税税率下调直接减少了税负,尤其对能源、农产品汽车等此前受高关税影响的行业来说,成本降低,利润空间有望扩大。消费市场也将受益,美国商品价格可能回落,消费者的选择空间进一步扩大。

从全球供应链角度看,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关税“降温”将缓解国际经贸摩擦,提振市场信心,有利于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但同时,航运市场的涨价和舱位紧张,也给外贸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增加了物流成本和运输难度。

展望未来,在接下来的90天窗口期内,中美双方若能继续保持沟通与合作,持续推动关税问题的妥善解决,将为全球经贸发展带来更多积极影响。外贸企业和航运企业也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灵活调整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86832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