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套系统的广告优化逻辑:三步走——先调广告位,再做否词,最后调竞价。
只要按这套顺序操作,广告效果自然稳步提升,不再瞎烧钱。
一、第一阶段:先调广告位,别急着动竞价
广告跑得不理想,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改竞价,但其实我们第一步应该做的是——分析广告位的转化情况,优先让钱花在表现好的位置上。
举个例子:
假设你的一个关键词广告,三个位置的转化率如下:
搜索结果顶部:转化率 10%
其余位置:转化率 3%
商品页面:转化率 3%
很明显,顶部的效果远好于其他位置,那我们就要做两件事:
1、压低关键词统一出价
假设其余位置和商品页的点击成本分别是 $0.5 和 $0.4,那我们把关键词出价统一调到 $0.2,直接“够不着”这两个位置,自然就砍掉了这部分低效流量。
2、给顶部位置加百分比
如果你想保留原来顶部的曝光,例如原来顶部出价需要 $0.6,现在你关键词出价是 $0.2,那就给顶部加个 200% 的展示加价比例,让它恢复应有曝光。
完成这些后,广告继续跑几天,等累积 100 个以上点击,再进入下一阶段优化。
然而,亚马逊广告的排名是有一个被广泛接受而逻辑合理的一个公式的,就是广告排名=出价x质量分,所以广告的排名不仅仅是竞价说了算的;
那怎么样提高产品质量分呢?
一般是筛选出精准的关键词,完美的广告文案和图片,确保Listing页面信息优质,价格有竞争力,评价好,库存足够。
只要产品表现好,那么广告的出价也就可以做到更有性价比的同时,广告排名还能更加靠前。
想要选出精准的关键词,可以使用卖家精灵的【筛选相关性】的关键词工具来辅助,在使用【筛选相关性】功能的同时,可以把平时筛选到产品库里面的产品的ASIN复制到这个功能。
打开卖家精灵的插件,然后选择【筛选相关性】的功能,这个功能的原理是通过计算关键词下竞品ASIN在自然位中的占位率大小来判断关键词相关性的高低;
也就是说,卖家精灵用算法替代了人工统计每个关键词下竞品数量的步骤,其实底层原理还是一样的。
而且卖家也可以自定义设置相关性判断的区间,可以结合自己品类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这样卖家精灵的【筛选相关性】的插件功能就能随着你的参数的设置,实时的给你提供最准确的数据了!
二、第二阶段:否词处理,减少无效点击
广告优化的核心之一,就是砍掉那些“点了不买”的流量,避免浪费预算。
我们分两种方式来做否词:
方法一:利用卖家精灵工具筛词
从卖家精灵下载关键词报告,筛选那些广告匹配了,但没有自然排名的词,说明这些词没有带来有效转化,可以直接做“精准否定”。
方法二:广告后台分析点击多但无转化的词
比如你发现搜索词中,凡是包含“旅行”这个词的都没有出单,就可以用“旅行”这个词进行词组否定。
还有一些词点击非常多、但没单,影响整体表现,也可以做否定处理。
这一轮优化完成后,你会发现整体点击质量显著提升。
三、第三阶段:分词调竞价,控制ROI
前两步做完后,广告基本已经跑得比较“干净”了。
这时候就可以进入精细化的出价阶段,重点关注哪些词该提价,哪些词该降价,甚至直接关闭。
操作方式:
点击多但出单少的词:适当调低出价,控制预算浪费。
转化差的精准词:可以直接暂停或删除。
广泛词虽然整体转化低,但有出单记录:
不建议直接删掉,而是从报告中找出那个曾经带来转化的精准词,单独开精准广告,然后再关掉原广泛词。
四、广告优化顺序为何不能反过来?
很多人会问:我直接调关键词竞价不行吗?
其实不建议一上来就调竞价,原因有三:
1、如果你一开始就分词调价,会导致整体出价不统一,后续要调广告位加成时很难操作。
2、广告位加成可能会意外拉高那些原本转化差的词的出价。
3、广告逻辑一乱,后面优化的空间就会变窄,效果事倍功半。
所以,一开始统一出价 → 调广告位 → 数据积累后分词调价,这才是高效的广告优化顺序。
广告优化=系统思维+数据分析,而不是凭感觉拍脑袋!
只要你能坚持用这套流程定期复盘优化,广告的转化率、点击成本和订单量,都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