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 BP:正在改写 IT 与业务的关系

在数字化转型中,IT 团队与业务团队的分歧是常见问题,神州数码通过设立并强化数字化 BP 角色来破解这一难题。  

过去,IT 团队多以系统产品经理的角色存在:业务提需求,IT 基于对产品的理解出方案、做实现,形成单向沟通。而数字化 BP 需要同时懂技术与业务。尽管目前团队更偏技术、对业务的理解仍需深化,但 “ 不懂业务就做不好 IT ” 是明确要求,数字化 BP 必须清楚业务模式、价值链、关键节点,知晓业务如何盈利、客户旅程如何设计。理想状态下,数字化 BP 应在业务定战略时扮演顾问角色,甚至能为业务探索第二增长曲线提供建议。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打破传统信息化时代的“模块划分”思维。过去,数字化系统负责人往往只了解“大象的耳朵是扁的”,却不清楚企业整体这头“大象”的全貌,更不知道自己负责的功能对企业的整体价值。因此,神州数码的数字化 BP 按 BG 配置,要求其对 BG 的端到端业务全流程熟悉,再反过来规划各系统的定位,毕竟每个系统都只是整体的一部分。  

其实,不少企业都有类似角色,只是叫法不同,比如联想称之为 BT(业务转型),有些企业设立独立的业务转型组织。但核心逻辑一致,必须由 IT 团队中的人来承担,因为业务团队精通IT的难度远高于 IT 团队理解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懂企业自身业务的人,一定来自企业内部。这一目标的实现,与两个角色的认知密切相关:一是 CEO、董事长等一把手,二是 CIO。如果CIO 仅仅将自己定位为技术部门负责人,只被动接收业务需求、做 OA 和网络等基础服务,就难以推动数字化转型。实际上,CIO 应成为 CEO 的伙伴,能平等对话业务、提供专业建议,而这需要对具体业务有深入的理解。  

认知到位后,落地反而没那么复杂,企业业务再庞大,但拆解到具体业务线后逻辑会清晰很多。以神州数码为例,二十多年的分销业务本质可浓缩为“进销存”三个字——核心是管理风险、控制资金成本、加快周转效率。只要抓住业务本质,再对接各业务线的行业特性,就能快速深入。反之,若 CIO 认知清晰但 CEO 不理解,或 CEO 认可却不提供资源支持,转型便会受阻。因此,关键管理岗位的认知统一,是问题水到渠成的前提。  

对于数字化 BP 的培养,企业往往存在要求不足的问题。这一角色首先需懂技术,因此不必刻意招募业务专家,毕竟他们通常不懂 IT。比如,在制造业中,供应链是核心环节,从供应链团队中选拔出对业务熟悉的人,将其培养为对应 BG 的数字化 BP,成本和门槛更低;而偏销售端的 BP,则可从 CRM 负责人中培养,便于快速对齐价值链。  

从 “网管” 到 “引擎”:认知一转,价值立现

IT 价值的实现,核心也在于认知。如果 IT 团队将自己定位为“网管”,价值便局限于保障网络稳定、安全(比如达到 99.99% 的可靠性指标);但如果认知到“ IT 是为业务服务、为业务创新和第二增长曲线赋能 ”,价值边界便会极大拓展。  

近两百年来,多数业务创新的驱动力是技术,尽管这一说法略带绝对,但可见技术的重要性。相比之下,通过业务模式、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创新反而较少。因此,IT 团队作为最了解公司技术的群体,更应思考如何赋能业务。  

迈出第一步的关键,是找到企业核心流程中价值最大、投入和范围可控的切入点,不同企业的痛点不同。有的需要提升销售效率,比如通过 CRM 系统让客户拜访转化率提升15%;有的制造业需通过供应链精细化管理降低 30% 的成本。解决这类关键痛点,既能快速体现价值,也能获得管理层的认可与支持。  

CRM的双重角色:基建与赋能的平衡术

在具体工具中,CRM 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基建,因此必须先搭建起来,才能积累数据,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CRM为业务赋能。对销售而言,仅靠老板要求、不录数据影响绩效奖金等强压方式,难以激发使用意愿。他们真正关心的是:CRM 能否提升客户拜访转化率?能否带来更多商机?这些才是 CRM 应承载的核心价值。  

从推动到协同:CRM部署的关键逻辑

部署 CRM 时,最关键的是获得 CEO 的支持。CIO 的角色是业务伙伴而非对立者,推广 CRM 这类信息化基建前,必须先与 CEO 沟通清楚:系统能简化各业务线管理,同时为销售赋能。只有 CEO 认可,部署才能顺利推进。  

若仅因听了分享觉得 CRM 好就推动,极易遭遇业务部门的阻力。多数业务部门负责人从一线销售出身,可能因业务运行太透明而存在顾虑。因此,部署 CRM 虽属 CIO 职责,但最终决策必须由 CEO 推动。  

管理与业务的双向奔赴:CRM的实际价值释放

从价值来看,CRM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基础工具,主要赋能营销、销售、服务三大领域,核心是通过流程管理提升效率。对管理者而言,没有 CRM 时,难以掌握销售目标达成情况、销售人员时间分配、客户风险等信息,如同在“无光的地图”上行走;有了 CRM,至少能清晰看到三大领域的业务全貌,是管理的重要支撑——但有了系统,不代表就能做好管理。  

对销售而言,CRM 常显“反人性”,管理者视其为工具,但销售可能觉得贡献客户资源后还要被监督,更像“做作业”。若仅要求填写字段,即便有自上而下的压力,销售也可能敷衍,比如随便填写“拜访李总”,真实性难以验证。因此,管理渗透需要“双向奔赴”,实施时应聚焦如何为销售赋能,比如提供谈资和解决方案。  

以神州数码为例,其通过智能化升级为销售提供支持:当销售拜访客户时,若客户提及 AI 需求,系统可快速推送神州数码在 AI 领域的解决方案,帮助销售展现专业度、引发客户兴趣,后续再由售前或架构师跟进。这种切实帮助业务的方式,才能让销售主动使用 CRM。

具体到制造业,CRM 的价值集中在“销”与“产”两大环节,即研产供销服价值链的核心。对销售端是“卖得更多、利润更高”,对生产端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以联想为例,其供应链管理目前位列亚洲第一、全球第三,背后离不开 IT 系统支持、数据积累和算法调度。早期供应链管理多依赖经验,比如预判泰国洪水可能导致硬盘短缺,但仅靠人工难以支撑规模化发展,必须通过组织、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再结合 CRM 等系统,才能提升供应链计划准确率。毕竟,备货过多会形成沉默成本,比如电脑产品,当年滞销次年可能降价甚至腰斩,而不同企业的需求差异明显:英伟达这类企业可能不愁销路,电动车企业则需关注电池迭代速度,比如电动汽车续航从早期一两百公里提升至现在的五六百公里,技术周期影响显著。  

效率为先:AI落地的早期成果

谈及转型成果,神州数码近期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AI for Process 企业级流程数智化变革》蓝皮书,已对AI在企业的落地路径做了深入解读。尽管神州数码内部实践数据尚在积累,但小范围试点显示,通过蓝皮书中的方法论,AI 智能体在企业的 POC(概念验证)落地周期已从原本的三个月缩短至半个月到一个月。“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对企业而言,提升AI 应用效率的价值尤为显著。

聚焦核心与打破壁垒:转型落地的优先级选择

在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神州数码优先推进的是企业最核心的业务流程。作为从分销起家的企业,销售与生态体系是其核心竞争力,因此率先从销售流程即LTC,从线索到回款切入,重点启动了智能化升级。

转型过程中,最关键的挑战与多数集团性企业类似——如何统一公司的话语体系和业务模式。集团下属多个 BG可能开展同类业务,但在流程、效果、控制点、KPI 考核等方面常存在差异。对此,神州数码花费大量时间横向梳理:先摸清不同 BG 的业务运行逻辑,再设计出各方认可的统一模式,在此基础上推进系统建设或通过 AI 解决业务痛点。  

之所以这样考量,是因为各 BG 往往面临直接的业绩压力,更关注短期目标达成,难有精力横向参考内部或行业最佳实践。只有先统一业务模式,才能为后续的管理升级和智能化应用打下基础。  

从系统搭建到智能协同:数字化转型的三阶跃迁

数字化转型蓝图的推进阶段,行业虽无定论,但普遍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逻辑脉络基本一致。  

第一个阶段是信息化,这是企业快速提升业务能力的必经之路。从无到有上线 ERP、CRM、HR、OA 等系统,相当于为业务能力搭建了承载容器,让业务流程能在线上顺畅运转——本质上是让企业流程有了明确的运行载体。

第二个阶段是数字化,由于信息化阶段的各类系统多为独立“山头”,每个系统仅承载部分流程而非全貌,如同“盲人摸象”:有人摸到耳朵,有人摸到腿,却没人能看到“完整的大象”。因此,这一阶段需要通过数据平台或数据中台,将分散在各系统的数据汇总整合,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分析依据和数据服务。  

第三个阶段是智能化,行业对其定义虽各不相同,但智能化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数字化基础之上。无论是 AI 应用还是模型训练,都需要高质量数据作为支撑,否则极易形成“垃圾模型”。因此,智能化是在数字化阶段的延伸——通过 AI、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进一步为企业降本增效。当前备受关注的“智能体”即人与智能体协同工作,便属于这一阶段的探索方向。

从阶段定位来看,神州数码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关键期。其数据管理能保持统一性,与企业一把手及管理层的认知密切相关:从信息化到数字化的跨越本就难度极大,集团下属各 BG 的负责人往往因立场差异形成数据壁垒,比如营销、服务各有数据平台,不愿共享;按功能划分的系统也存在天然隔离。要打破这些壁垒,必须依靠 CEO 或董事长的高认知来驱动全集团数据统一。而神州数码在数字化转型中始终保持着清晰认知,从一开始就要求全集团数据汇总共享——各业务线可自主开展工作,但数据必须集中整合。  

当然,数字化转型推进并非一帆风顺。虽大方向始终明确,但实际执行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比如数据汇总至平台需完成大量数据治理工作,迈向智能化阶段则要攻克模型训练难关,还需与业务端反复沟通协调。这些挑战,几乎是所有企业在转型中都会遇到的共性问题。  

AI时代的生存法则:给年轻IT人的成长指南

一是“往深专精”,AI 时代下,从业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懂原理,能复现或搭建 AI 模型;另一类仅会使用工具,两者差异显著。若想实现重大科技创新,需融会贯通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知识——比如 DeepSeek 的研发,正是基于对量化业务的深刻理解,在英伟达算子不达标的情况下攻克底层技术,最终带来业务和技术的双重突破。  

二是“若深不了,便求广度”,随着 AI 技术发展,智能体能力将持续增强。当前是 AI 辅助人类,五年后可能是人机协同或智能体间协同,十年后甚至可能一人联合超级智能体即可开公司。就像谷歌早期三个学生能搭建搜索原型,未来工具能力的提升会降低创业门槛,但对人的广度要求更高——需了解研产供销服、人才等各领域的智能体和 AI 能力,再通过 IT 手段串联实现。如今 AI coding 工具普及,功能实现的门槛已降低,但做好的标准反而在提高。这与英语专业的发展类似:上世纪七十年代英语人才是高精尖,如今门槛降低,需叠加其他技能才能凸显价值,IT 行业亦是如此。  

技术重构的终极答案:为业务创新注入基因

关于“技术重构业务基因”,其本质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一致,最终指向业务模式创新。所有技术都是为业务服务的,而非为了技术而技术。重构业务,是希望在现有业务基础上持续创新,培育第二、第三增长曲线,形成新的业务能力,而非简单增强原有能力。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95220

纷享销客智能型CRM
网址:
zllp.myyxxx_fj=rk-?_okgy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
服务介绍
以AI+CRM为核心,通过创新科技与行业智慧的深度融合,赋能企业,助力增长,成为智能化CRM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