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卖家们迎来了一场政策风暴,税务合规、物流时效、自动化技术等多重变革在短短两周内密集落地。
10月下旬,亚马逊平台迎来一系列重要变革,从卖家订单处理时效的调整,到跨境税务数据透明化,再到仓库自动化的技术升级,多项新规密集出台。
01 税务透明:中国卖家数据将报送税务机关
亚马逊在10月13日向卖家发布关于“涉税信息报送”的正式通知,平台将按季度向中国税务机关报送中国卖家的身份与收入信息。首次报送将于10月31日前完成,数据涵盖2025年7月至9月的交易。
此次变革源于2025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公告,将涉税信息报送义务延伸至所有服务中国经营者的境外互联网平台。
根据新规,亚马逊作为平台方,需向税务部门提供卖家的身份信息包括企业/个人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身份证号、店铺ID以及季度销售额、退款额、净收入等财务数据。
税务透明化时代正式到来,卖家当务之急是精准核对7-9月的销售额、退款等数据,确保账实一致,为10月纳税申报做好准备。
02 时效调整:优质卖家面临当日发货要求
10月20日,亚马逊宣布自10月27日起对部分卖家订单处理时效进行升级。平台将自动把“优质卖家”的订单处理时间从原有的1天调整为0天。
根据新规,优质卖家需按照严格要求执行发货:当天上午11点前收到的订单,必须于当日完成发货;上午11点至次日凌晨6点之间接收的订单,则需在次日内发出。
对于因库存、物流等实际情况无法满足当日发货要求的卖家,亚马逊提供了调整通道。卖家可通过卖家后台的“管理库存”功能,找到特定商品的“编辑商品信息”选项,利用SKU HT功能将处理时间重新设置为1天。
03 策略松绑:取消强制两天处理时效
10月21日,亚马逊宣布取消强制性的默认两天处理时效政策,允许卖家根据自身运营能力设定订单处理时间。卖家现在可以根据库存、生产周期及配送能力,在后台自定义选择1天、2天或更长的处理时限。这一调整旨在提高物流灵活性,减少因时效压力引发的运营问题。
平台建议卖家依据实际运营情况设定合理的处理时效,以提升客户体验,避免因过分追求短时效而影响订单履约质量。
04 技术升级:仓库机器人革新物流系统
10月22日,亚马逊推出新型仓库机器人系统“Blue Jay”,该系统通过整合拣选、分类和整合包裹等环节,将此前三个独立机器人工作站的功能合并为一套流线型单元。Blue Jay由悬挂在传送带轨道上的机械臂组成,臂端配备吸盘装置,可适应不同形状与尺寸的物品分拣任务。
目前,该系统已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仓库投入测试,初步数据显示其能够处理约75%的仓储商品。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到2027年,自动化仓库可能为亚马逊节省约40亿美元成本。
05 网络扩张:配送规模将扩大两倍
10月23日,亚马逊宣布计划投资超40亿美元,在2026年底前将配送网络规模扩大两倍。该公司正重点布局小型城镇及农村地区,预计2025年底前将“当日达”和“次日达”服务覆盖至超4000个小型城镇。
此次升级包括将现有乡村配送站改造为混合枢纽——通过前置仓储实现数小时内极速送达。
面对这一系列变革,卖家需要快速应对:核对税务数据确保账实一致,根据运营能力合理设置处理时效,并关注平台物流变化以优化配送策略。税务透明化让灰色操作无所遁形,物流升级则促使卖家在效率与服务间找到平衡点。
未来的跨境电商赛场,合规经营与精细化运营将成为核心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