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5日至26日,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经贸磋商。

双方就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措施、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关税和执法合作、农产品贸易等共同关心的重要经贸问题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交流,并就解决各自关切的安排达成基本共识
01
谈判成果:从对抗到对话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谭森(Sean Stein)一针见血地指出:“特朗普想要极好的中美协议,就要退回贸易战之前。”
本次吉隆坡磋商正是朝着这一方向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中美双方以今年以来两国元首历次通话重要共识为引领,围绕多项贸易争端焦点展开讨论,并达成了基本共识。
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此次会谈已为两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框架”。 这一积极进展为即将到来的APEC会议期间的元首会晤奠定了良好基础。
贝森特在会谈后透露,中国将恢复采购大量美国大豆多年。 这对美国豆农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贝森特本人作为豆农也坦言:“我实际上也是一名豆农,我也感受到了痛苦。
当被问及是否会延长将于 2025 年 11 月 10 日到期的关税暂停期时,贝森特表示:“从这次会谈的结果来看,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这最终取决于特朗普总统的决定。”
特朗普在飞往马来西亚的空军一号上对随行的记者表示,“在访问马来西亚期间立即降低对中国的关税”是可能的选项。
值得注意的是,从贝森特的语气来看,100%关税基本已被排除。此前特朗普威胁 100% 关税将于 2025 年 11 月 1 日生效。
02
关税演变
回顾今年中美关税的演变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根据5月份达成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方当时承诺取消根据4月8日和4月9日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同时修改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34%的对等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仅保留剩余10%的关税。
中方相应取消了对美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反制关税,同时暂停了针对美对等关税的24%的反制关税,保留了10%的关税。
这一安排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正如谭森所预测,中美之间90天的关税暂停期“毫无疑问会被延长”。
03
企业应对:筑牢合同防线
在全球经贸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中美关税波动已成为外贸企业必须直面的“新常态”。 小拓建议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筑牢合同防线:
细化关税承担条款
明确新增关税的责任归属至关重要。浙江省贸促会建议在合同中清晰约定“新增关税由买方承担”或“双方按比例分摊”。例如:“若美国对合同商品加征关税超过合同签订日税率10%,超出部分由买方承担70%”
谨慎选择贸易术语
优先选择FOB、CIF等买方承担关税的术语。根据INCOTERMS 2020,FOB、CIF术语下货物装上船,风险即转移到买方,由买方负责进口清关及关税。
慎用DDP术语。DDP要求卖方承担全部关税风险,若遇税率飙升,可能导致企业巨额亏损。如果必须采用DDP,建议附加“关税封顶条款”,如“卖方承担关税不超过货值20%,超出部分由买方补足。
建立价格调整机制
合同中应嵌入原材料、汇率、关税联动的调价公式。例如:“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超5%,合同价格按波动比例调整”。同时,可约定回溯生效条款,让价格调整追溯至关税政策生效日,避免协商期内的损失扩大。
优化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
建议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适用中国法律,特别是对于涉及中国出口商的交易,中国法律能够更好地保护出口商的权益。
优先选择国际仲裁,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或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作为仲裁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