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余辉磷光颜料:功能材料新赛道的价值洞察

短余辉磷光颜料是一类具备 “光吸收 - 能量储存 - 延迟发光” 特性的功能性材料,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含磷光体(如硫化锌、铝酸锶等)的特殊结构,在自然光、LED 光等光源照射下高效捕获能量,光源移除后可在短时间内持续释放可见光,且无需依赖外部电源驱动。与荧光颜料的瞬时发光不同,其精准可控的短余辉特性既避免了长余辉材料的光污染问题,又满足了动态视觉效果与安全警示的即时性需求,按亮度可分为高亮、中亮、低亮等细分类型。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安全标识、夜间装饰、玩具制造等领域,在安全出口标识、城市夜景工程、智能玩具等场景中,凭借无毒环保、耐候性强的优势实现了对传统材料的替代,且随着技术升级正加速渗透至新能源、智能家居等高端领域。

据GIR (Global Info Research)调研,按收入计,2024年全球短余辉磷光颜料收入大约68.9百万美元,预计2031年达到98百万美元,2025至2031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2%。

需求侧:新兴场景驱动的结构性增长

行业需求正从传统功能性诉求向多元化场景延伸,形成新旧市场协同发力的格局。传统领域中,安全标识市场受全球公共安全标准升级拉动保持稳健增长,尤其是工业厂房、地下空间等场所的强制合规要求,支撑了基础需求底盘。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兴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新能源领域中,其在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升中的应用已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智能家居场景下的智能照明、显示设备需求年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券商研报显示,这类高端应用占比已从 2020 年的不足 15% 提升至 2025 年的 30% 以上。同时,消费端对个性化、环保化产品的偏好,推动企业加速开发低衰减、无重金属的高端型号,需求结构的升级为行业带来了更高的利润空间。

供给侧:技术与格局的双重迭代

供给端正经历从 “规模扩张” 到 “质量竞争” 的转型,技术壁垒与产能布局成为核心竞争力。头部企业已将研发重心聚焦于高亮度、长寿命、低能耗的产品升级,通过优化材料配方与生产工艺,实现了发光效率提升 30% 以上、生产成本降低 15% 的突破,部分企业年报显示其研发投入占比已达营收的 8%-12%。产能布局呈现 “区域集聚 + 全球渗透” 特征,国内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形成产业集群,产能占比超全国 70%,同时龙头企业通过海外设厂、技术授权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应对全球供应链重构挑战。竞争格局上,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 10 家企业占据超 60% 的市场份额,兼具技术储备与产能规模的企业逐渐主导行业定价权。

政策与环境:合规与创新的双向赋能

政策红利与环保要求共同塑造行业发展生态,成为不可忽视的核心影响因素。国家层面,《“十四五” 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高性能发光材料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多地政府出台研发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直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环保政策的加码则加速行业洗牌,“双碳” 目标推动下,无铅、可降解的环保型产品成为市场主流,2025 年环保型材料占比已提升至 60% 以上,未能实现工艺升级的中小产能加速退出。这种 “政策鼓励创新 + 法规倒逼升级” 的环境,既为行业设定了发展底线,也为合规企业打开了更大市场空间,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200482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