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警方雷霆出击,10名犯罪嫌疑人落网,涉案金额高达近15亿元人民币——这一切都与利用香港公司进行跨境税务欺诈有关。
近日,欧盟检察官办公室(EPPO)联合捷克、波兰、斯洛伐克等国展开名为“Flash”的专项执法行动,成功破获一起特大VAT欺诈案。该团伙通过注册空壳公司,从中国香港、阿联酋、美国等地向欧盟走私电子设备,逃避税款高达1.8亿欧元(约合14.86亿元人民币)。
行动中,欧盟警方出动300名警员,执行19次搜查,抓获10人,其中7人被正式指控税务欺诈等罪行。同时查获3处房产、名贵手表、现金等涉案资产,并冻结约137万欧元(约合1131万人民币)的银行账户。

天衣无缝的逃税手法
该犯罪团伙的逃税手法极具隐蔽性:首先将电子设备从中国香港、阿联酋、美国等地进口至位于捷克的关联公司,随后以“向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等国注册实体供应欧盟内部货物”为由完成申报。
为了在欧盟税务监管下实现货物快速、安全送达,该团伙在欧盟各国注册了一批既无实际经营、又无收货和未付款信息的空壳企业,使电子设备最终流向身份不明的收货人。
通过伪造贸易流程、虚报货物流向,从而实现大规模和全程逃避欧盟VAT税款!
香港公司成逃税“跳板”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案中,香港公司成为整个逃税链条的关键节点。犯罪团伙利用香港公司的便利条件,作为资金中转与货物集散枢纽,再通过欧盟境内的空壳公司完成虚假交易。
这种操作手法并非个例。近年来,欧盟跨境电商税务欺诈已呈规模化、专业化态势,电子设备等高利润、强流通品类成重灾区,而香港常被不法分子用作逃避税务监管的跳板。利用跨境电商的“香港公司”从事非法业务已引起欧盟执法机构关注!
欧盟重拳出击,监管全面升级
面对日益猖獗的税务欺诈行为,欧盟从立法、技术、执法三方面强化监管:
2024年,意大利率先提升海关查验率至22%,延长清关时间;2025年6月,欧盟出台更为严格的电商进口增值税新规,将150欧元以下商品纳入征管。
技术上,欧盟正推进“税务数字化2025”计划,通过大数据追踪交易;
执法上,依托欧洲检察官办公室(EPPO)协调多国行动,2024年以来已冻结超10亿欧元资产,主犯最高面临26年监禁。
华人企业亦涉类似案件
几乎在同一时间,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一家皮具企业因涉嫌利用虚假发票逃税,被检方申请并获批118万欧元(约合974.2万元人民币)的预防性扣押。
初步调查显示,这些发票由四家由华人经营的“开了就关”公司开具,这些公司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生产活动。

跨境电商合规已非选择题,而是生存底线
监管风暴下,欧盟跨境电商行业正加速洗牌。部分依赖“低价+逃税”模式的卖家因合规成本上升而退出市场,物流成本增加18%-25%,头部企业合规支出增长370%。
然而,合规化也净化了市场环境,让正规企业摆脱恶性竞争,行业集中度提升。对中国跨境电商企业而言,合规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底线。
结语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逃避商品流转过程中应缴纳的增值税,不仅严重侵蚀欧盟及各成员国财政收入,更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来说,特别是那些拥有香港公司的企业主,务必加强合规管理,确保业务真实合规,避免一不小心滑入刑事犯罪的深渊。只有主动适应监管、健全合规体系,才能在欧盟市场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