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综述:千亿市场稳步增长,核心材料支撑新质生产力

电子材料和化学品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 “基石”,横跨化工与微电子两大领域,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显示面板、新能源等核心赛道,是全球新质生产力集聚的关键支撑。据 YH Research 调研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电子材料和化学品市场收入规模已达 4301.2 亿元,预计到 2031 年将稳步攀升至 6220.6 亿元,2025-2031 年复合增长率(CAGR)维持在 5.4%,展现出稳健的增长韧性。

《2025-2031 全球电子材料和化学品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作为行业权威指引,系统梳理了全球及中国市场的发展环境、竞争格局与未来趋势,深度解析了产业上下游生态与细分领域机会,为政府决策、科研创新及企业经营提供了全方位参考,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智库资源。

二、市场现状:规模与格局双轮驱动,细分领域分化显著

(一)全球市场规模:量价齐升,长期增长确定性强

全球电子材料和化学品市场已形成 “历史数据夯实基础、预测数据指引方向” 的发展格局。从统计维度看,市场规模同时覆盖销量与收入两大核心指标,其中历史数据贯穿 2020-2024 年,完整呈现行业复苏轨迹;预测数据延伸至 2025-2031 年,明确了中长期增长路径。在 AI 芯片、先进制程半导体、新型显示等下游需求拉动下,全球市场正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转型,高端产品成为增长核心引擎。

(二)竞争格局:国际巨头主导,中国企业加速突围

全球市场竞争呈现 “寡头垄断 + 本土崛起” 的特征。国际层面,Air Products & Chemicals、BASF Electronic Chemicals、Honeywell International、Fujifilm Electronic Materials 等知名企业凭借技术壁垒与供应链优势,长期占据全球销量、收入及价格的主导地位,2020-2024 年市场份额保持稳定。中国市场则形成 “国际企业与本土企业同台竞技” 的格局,本土企业在政策支持与技术攻关双重驱动下,逐步实现从低端替代向高端突破的跨越,尤其在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等领域已形成规模化产能。

此外,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成熟市场仍由传统巨头把控,而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则凭借制造业转移红利,成为全球企业布局的新焦点,2024 年核心参与者已完成区域市场卡位。

(三)产品与应用:结构多元,核心领域需求集中

从产品形态看,电子材料和化学品主要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大类,其中气体类产品(如电子特气)因适配先进制程需求,增速最快;液体类(如湿化学物质、溶剂)则凭借成熟应用场景,占据最大市场份额。应用领域方面,硅晶片、印刷电路板层压制品、光刻胶、特种气体等直接对接半导体制造核心工艺,是行业需求的 “压舱石”;尤其光刻胶作为芯片制造的 “卡脖子” 材料,随着 3nm 以下先进制程普及,市场需求持续激增。

(四)产业链与产能:区域集聚效应显著

全球核心生产地区集中于东亚、北美及欧洲,形成 “原材料供应 - 中游制造 - 下游应用” 的完整产业链。上游依托基础化工原料保障产能供给,中游聚焦高纯度提纯、精密合成等核心工艺,下游深度绑定晶圆厂、显示面板企业等终端客户。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形成光刻胶、电子特气等产业集群,中西部则通过产业转移构建成本优势,产能布局逐步优化。

三、市场机遇:政策、技术、需求三重赋能,国产化替代成核心主线

(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产化目标明确

国家层面,《“十四五” 电子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2025 年电子化学品自给率提升至 50% 的目标;地方层面,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出台研发补贴、土地优惠等政策,支持产业集群建设。政策红利推动行业向 “互联网 + 制造” 转型,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二)新质生产力驱动需求升级,高端产品缺口显著

全球算力、半导体、芯片等领域的技术迭代,对电子材料和化学品的纯度、性能提出更高要求。例如,7nm 以下制程需依赖高纯度六氟丁二烯,EUV 光刻工艺离不开氪氖混合气,而这些高端产品当前国产化率普遍不足 25%,存在巨大替代空间。同时,AI 服务器、5G 基站、AR/VR 等新兴应用场景,进一步打开高频高速覆铜板、OLED 配套材料等细分市场增长空间。

(三)技术突破降低准入门槛,本土企业加速出海

国内企业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已在多个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华特气体 Kr/Ne 光刻气通过 ASML 认证,沪硅产业 12 英寸硅片实现量产,南大光电 ArF 光刻胶完成 14nm 工艺验证。技术成熟带动产能扩张,本土企业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更开始向海外输出产品与技术,预计 2030 年中国电子化学品企业海外业务占比将达 25%。

四、结论: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期,把握三大核心方向

全球电子材料和化学品行业正处于 “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存” 的黄金发展期,5.4% 的中长期复合增长率彰显行业韧性。未来,行业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高端化转型加速,超纯气体、EUV 光刻胶等 “卡脖子” 产品成为竞争焦点;二是国产化替代向纵深推进,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本土企业市场份额将持续提升;三是区域布局全球化,新兴市场成为增长新引擎。

对于企业而言,应聚焦核心技术研发,深耕半导体、新型显示等高景气赛道,依托产业集群优势降低成本;同时把握政策机遇,积极参与国产化供应链建设,实现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跨越。对于政府与科研机构,需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破解技术壁垒,完善产业配套,共同推动行业向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方向发展。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202719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