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商家正是针对这种人们无法抗拒的“拥有感”,去设置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的。而这种善用“损失规避”心理的套路,不仅被商家普遍用于营销当中,还被采购普遍用于外贸谈判当中。他先在最开始表现出强烈的购买意愿,让我认为这张订单非我莫属,使我产生订单已经到手的“拥有感”。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逛某名牌服装店时,看到一件款式普通,和自己穿衣服风格完全不搭的衣服。本想着转身离去,可那该死的余光又恰好偷瞄到“换季衣服打两折”的信息。于是,你忍不住停下了脚步,心里面有股声音靠近自己的耳朵轻轻地说:“虽然这件衣服不好看,但现在以一件优衣库衣服的价格就可以买下一件名牌的衣服,不买肯定血亏!最后,你还是忍不住剁了手,买下的这件衣服也被自己压在箱底下,终日不见光。

类似的生活例子还有很多:譬如,每逢“双十一”、“双十二”的时候,虽然很多人什么都不缺,但总感觉如果在这种全民狂欢的日子不买买买,就好像错过了什么。譬如,买奶茶的时候,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喝,但面对“第二杯半价”的优惠时,总会忍不住买两杯强行凑单...最后,回过头来看,我们才发现:自己经常因为不想吃亏,而吃了大亏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踩中商家设下的套呢?这就要从人类本性中所存在的三个非理性怪癖说起了:

第一个怪癖是,我们总会迷恋那些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就像,当自己的团队费劲心机终于把新产品研发出来时,你看待这个产品绝对就像父亲看待自家的女儿一样,觉得哪里都好。此时,不管谁指出新产品的缺点,你心里肯定都会默默地骂上一句:“真没眼光。”

第二个怪癖是,我们总是会特别关注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自己会得到什么。

就像,给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定价格时,你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自己和团队经历的风风雨雨。把产品投向市场的心情,就如同自己一把手拉扯大的女儿,马上就要谈婚论嫁一样,心里藏着一万个舍不得。从而下意识的给产品定下了一个市场根本不认同的价格。

第三个怪癖是,我们总是默认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是一样的。

就像,当我们正式把新产品推向客户时,心里总是期望对方能跟自己一样,一眼就能欣赏到产品所蕴含的价值(比如设计有多好,性能有多强悍...)然而绝大部分的客户,往往只会在新产品上挑骨头。(比如价格多么贵、体验感多么不好...)每逢这种时候,我们通常都是表面上强颜欢笑,心里早已把对方碎成了苹果片。

而将这三个怪癖揉合在一起,就能推导出一个结论:人们总是过分地关注自我,并且本能地害怕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掉进“损失规避”的陷进中去。那么,何为损失规避呢?

引用【前景理论】来解释,就是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并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

例如,在一起的日子久了后,你发现自己和对象并不合适,但想起两人朝夕相处培养起来共同默契,和曾经度过的甜蜜时光。你便开始收回分手的决定,觉得与其再花费力气去认识新人,不如凑合的跟对方把日子过下去算了。

又例如,明明有位老员工的工作并不称职,但你在犹豫要不要将对方开除时,脑海里总是会回荡起这位员工曾经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日子。于是,你全然不顾对方已经无法给企业带来效益,只因舍不得旧情而任由他在公司混日子。或者说,站在商业的角度,很多时候你明明知道果断舍弃那些无法给自己带来许多利润,反而消耗自己大量时间的老客户,转而去开发那些性价比更高的客户才是最佳的选择。但是心里面就是舍不得,甚至还会为了私人交情,去盲目支持那些不可能做大的客户。

而以上这些非理性的决策场景,其实都是“损失规避”的心理在做祟。因为当我们拥有某样东西一段时候后,就会在心理产生一种奇妙的“拥有感”,这种感觉会让你觉得舍弃这样东西,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商家正是针对这种人们无法抗拒的“拥有感”,去设置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的。譬如,像很多店铺经常推出的产品免费试用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给顾客营造一种这份产品已经属于自己的“拥有感”。在试用期结束过后,为了让这份“拥有感”延续下去,很多顾客都会选择付费。譬如,像上文提到的换季限时打折优惠活动,即使商品本身的亮点并不多,但很多顾客会因为不想错过这场优惠,而选择把目光从款式上转移到价格上。从而产生非理性消费的冲动。

类似于这样的营销活动,妙就妙在,它总能让我们在还没实际拥有一样商品之前,就产生了已经拥有的错觉。让我们纯粹因为不想失去或是不想错过,而将本性中非理性的一面诱导出来。而这种善用“损失规避”心理的套路,不仅被商家普遍用于营销当中,还被采购普遍用于外贸谈判当中。跟大家说个多年前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那时候,有位手握2500万订单的大客户,对我们公司表现出了十分强烈的购买意愿。

当时我认为,这张订单已经是自己准备咽下肚子里的肥肉,不会再跑丢。于是便兴高采烈地用计算器去算着我能从订单中拿到多少的提成,就连要去哪座城市旅游,都已经在脑海里事先盘算好了。可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接近成交日之前,客户突然间跟我说:“实在不好意思,我要把单下给别人啦。”这句话,直接把我从美梦中拽了出来,残忍地扔下万丈深渊,就如同已经戴到手上的戒指,到头来发现只是一颗假钻石。

可几天过后,客户又给我发来信息,让我报一个全新的型号,顺便更新一下之前型号的价格。眼看熄灭的成交曙光又突然燃起,我已经开始做不顾一切的让步,除了报了个超低价格的新型号以外,之前的旧型号我也给客户来了次大降价。最后,客户终于心满意足的把单下了给我。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之所以自己能够失而复得的拿下订单,是因为竞争对手无法给客户提供新的型号。

可到后来,我冷静思考才发现,这很可能是客户利用“损失规避”心理给我下的套

他先在最开始表现出强烈的购买意愿,让我认为这张订单非我莫属,使我产生订单已经到手的“拥有感”。

随后,他在快要成交订单之前,告诉我情况有变,半路杀出了个比自己价格更低的供应商,订单无法下给我。

此时,损失订单的痛苦就会冲击着我,让我痛苦万分。

最后,他在我最绝望的时候,又重现给了我订单成交的曙光,而我为了让订单不再与自己插肩而过,不理智的报了很低的价格。

实际上,这种“首先让你确信他要买+随后转身离开”的手段,是很多采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压价手段之一。

那么,身为销售,我们在谈判时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已经陷入了“损失规避”的心理陷进中去呢?

有如下两种方法:

1.判断自己是否真的拥有了某件东西,且不再需要付出任何的代价?

2.失去这样东西的后果,和再次获得这样东西需要付出的代价相比,哪个更重一点。

虽然B2B领域的交易都是偏理性的,但始终谈判的双方还是人本身,这就难免有时会受到感性层面的影响。

多了解点心理学领域的知识,也许能让你在谈判桌上手握更多的筹码。

以上。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31818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
服务介绍
邦阅官方信息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