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承压,Target正急于转型
在美国零售业持续震荡的背景下,劳动力成本上涨,门店客流量波动、需求疲软、库存管理不善,一系列问题困扰着Target。

第一季度Target净销售额为238亿美元,低于2024年同期的245亿美元。物价的持续上涨,使得消费者在玩具、服装和其他非必需品上的支出有所减少,而这些正是Target的核心产品类别。

Target首席执行官Brian Cornell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就表示:“本季度我们面临其他一些不利因素,包括连续五个月消费者信心下降、潜在关税影响的不确定性。” 

但Brian Cornell也指出了其业绩的积极一面,强调了数字化增长,得益于Target Circle 360,当日配送量增长了36%。他还提到了与设计师合作的成功,例如与Kate Spade的合作,这是十多年来最好的合作。

然而,Target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消费者在实体店的消费减少。财报显示,Target一季度线下销售额下降了5.7%,不仅门店客流放缓,在持续性的通胀压力下,消费者每次到店的支出也大幅减少。

它还面临一些顾客的抵制,在Target决定终止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实践后,消费者的持续抵制似乎开始影响其盈利。仅今年一年,Target股价就下跌了逾四分之一。

对此,Target发言人称,公司一直在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交付方式,希望通过这一举措扩大其低成本产品范围,将重点放在低价产品和新产品上。


效仿Temu,能拯救Target吗?
目前,Target的发货渠道是从其配送中心和门店。这意味着商品必须先从工厂运到配送中心,有时还要先到门店,才能送到客户手中。

而模仿竞争对手Temu和SHEIN的运送货物方式,理论上,可以减少运输流程的多个步骤,提供更低的价格,并且有可能在折扣店中提升市场份额。 

服装、家居用品和其他非食品类商品是Target的首要目标,这与Temu的重点方向一致。考虑到从工厂运输商品的物流时间较长,专注于这些类别似乎是合乎逻辑的。

然而,这一战略转型却引发了业内质疑,低价直发模式真的能拯救Target吗?美国零售专家Neil Saunders就直言,工厂直接发货对Target来说没有意义。

首先,Target的低价竞争拼不过沃尔玛亚马逊。沃尔玛和亚马逊凭借庞大的供应链规模和物流网络,仍能在价格上占据优势。Target若仅靠“工厂直发”降价,未必能撼动这两大巨头的市场地位。

其次,政策红利已消失,Temu已在调整策略。Target入场时,美国已取消“800美元以下进口免税”政策,而这一政策曾是Temu早期增长的关键。从2024年开始Temu就在逐步转向美国本土仓发货,降低跨境直邮比例,Target此时跟进“工厂直发”,可能面临更高的关税和物流成本。

再者,Target的核心优势不是低价,“工厂直发”与其品牌定位冲突。Target长期以来以“平价精品”(Cheap Chic)定位著称,消费者选择Target是因为其精选商品、设计感和购物体验,而非单纯的低价。盲目模仿Temu的“海量廉价商品”模式,反而可能稀释品牌价值,让老顾客流失。

与此同时,Target的老对手们却各显神通。沃尔玛凭借其4700家门店构成的“前置仓”网络,将电商配送时效压缩至2小时以内;亚马逊则继续扩大其Prime会员体系,通过影视内容捆绑提升用户黏性。

Target的困境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危机,更折射出整个零售行业的转型阵痛。但其正在测试的“工厂直发”模式,似乎是在用竞争对手的方式打别人的主场,从这一点来看,Target的胜算并不是很大。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92405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