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态势

二次电池(即废旧电池梯次利用产品)作为新能源产业 “循环经济” 的关键环节,在动力电池退役量激增、储能需求扩张的双重推动下,市场规模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据恒州诚思调研统计,2024 年全球二次电池收入规模286.5 亿元。随着各国对新能源产业链 “降本增效” 与 “环保减排” 的重视程度提升,二次电池的经济性与环保价值日益凸显,预计到 2031 年,市场收入规模将接892.3 亿元,2025-2031 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17.8%,显著高于新能源行业整体增速。这一增长节奏既体现了二次电池在 “双碳” 目标中的战略地位,也反映出其从 “政策驱动” 向 “市场驱动” 转型的广阔潜力。

二、行业研究的核心价值

《2025-2031 全球二次电池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为二次电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景式参考框架。该报告系统梳理了行业的政策环境(如各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法规)、原材料(如退役电池梯次筛选技术)成本波动、市场需求特征,详细剖析了产业的生产现状(如梯次利用工艺标准化程度)与竞争格局,同时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前瞻性预判,清晰揭示了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如 “梯次利用” 与 “直接回收” 的成本平衡)与外在驱动因素(如储能市场爆发、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对于政府决策部门,这份报告是制定循环经济政策、完善新能源产业链监管的重要支撑;对于科研机构,它为梯次利用技术创新、电池寿命评估方法突破指明方向;对于企业来说,更是把握市场动态(如锂离子二次电池需求占比提升)、调整产品策略(如拓展储能领域应用)、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指南,对促进行业学术探索与实际应用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三、市场核心研究范畴

(一)全球市场规模解析

报告全面涵盖全球二次电池市场的销量与收入两大核心指标,不仅追溯了 2020-2024 年的历史数据(如 2022 年新能源汽车退役潮带动的销量激增),清晰呈现市场过往的发展轨迹和波动规律(如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二次电池成本的短期影响),还对 2025-2031 年的市场规模进行了科学预测。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复盘(如政策补贴对早期市场的拉动作用)与未来趋势的预判(如储能需求占比提升),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明确的市场规模参照和增长预期,助力企业精准判断市场容量、把握发展节奏,合理规划生产计划(如调整锂离子与铅酸二次电池的产能配比)与投资布局(如加码梯次利用智能化设备研发)。

(二)竞争格局多维度分析

从全球、中国及其他重点国家和地区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二次电池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全球层面,聚焦 Enel X S.r.l、Hyundai Motor Company、Nissan Motors Corporation 等国际头部企业 2020-2024 年的销量、收入、价格及市场份额,全面展现国际市场的竞争态势 —— 国际品牌凭借技术积累(如电池健康度评估算法)、产业链整合能力(如车企自有的退役电池回收网络)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主要服务于对电池稳定性要求严苛的储能、电信客户;中国市场方面,兼顾国际企业与本土企业(如宁德时代、格林美等延伸布局二次电池的企业)的竞争表现,本土品牌依托成本优势(如长三角、珠三角的退役电池回收网络)、政策支持(如中国 “双积分” 政策倒逼)在中低端市场快速扩张,同时通过技术攻关(如自动化梯次筛选工艺)逐步向高端市场渗透;此外,对美国(储能需求旺盛)、欧洲(环保法规严苛)、日本(车企主导梯次利用)、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市场)等核心区域 2024 年的市场份额及核心参与者进行拆解,呈现不同区域的市场特点(如欧洲对镍氢二次电池的偏好)与竞争壁垒(如美国的技术认证门槛)。

(三)产品与应用细分研究

在产品类型方面,二次电池主要分为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三类。报告结合各类产品的技术特性(锂离子二次电池能量密度高但筛选难度大,镍氢电池稳定性强但能量密度有限,铅酸电池成本低但环保要求高)、成本差异及市场需求变化,详细分析全球及核心国家 / 地区三类产品的细分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以锂离子电池为主流,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市场占比持续扩大,2024 年占比已超 75%,铅酸二次电池则在低速电动车、备用电源等场景保持稳定需求,为企业的产品研发方向(如提升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效率)、产品结构优化(如减少镍氢电池产能)提供数据支持。在应用领域,二次电池覆盖汽车(如低速电动车、应急启动电源)、可再生能源(如风电 / 光伏储能)、电信(如基站备用电源)、航空航天(如应急设备电源)等场景,报告深度挖掘不同场景的需求差异(如储能领域需长循环寿命,电信领域需高稳定性,汽车领域需低成本),助力企业精准匹配目标市场(如针对储能领域推出高容量锂离子二次电池),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

(四)产业链与生产布局洞察

报告深入分析了全球二次电池核心生产地区的产量与产能分布,明确各区域的生产优势 —— 中国(依托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市场的退役电池资源,2024 年产能占比超 60%,长三角、珠三角为主要产业集群)、欧洲(车企主导的本地化生产,如 Renault Group 的二次电池工厂)、美国(储能需求驱动下的产能扩张,如 Enel X 的储能用二次电池生产线);同时,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依托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承接部分二次电池的组装环节。此外,对行业产业链进行全链条梳理:上游聚焦退役电池回收(如回收渠道建设、分类筛选)、核心材料(如电解液再生、电极修复材料)的供应情况(如退役电池回收率对原材料供应的影响)、供应商竞争格局;中游涵盖产品研发设计(如电池健康度评估模型)、生产制造(如拆解、检测、重组、测试)环节的技术水平(如 AI 辅助的自动化检测技术)与产能利用率;下游对接汽车、可再生能源、电信等应用行业,分析下游行业趋势(如储能市场的规模化、电信基站的备用电源升级)对二次电池市场需求的影响,帮助行业参与者全面掌握产业生态结构,识别供应链风险(如退役电池回收量波动)与合作机遇(如与新能源车企共建回收网络)。

四、市场主要参与者

全球二次电池市场呈现 “车企系企业主导、专业回收企业补充” 的竞争格局。国际头部企业包括 Enel X S.r.l(专注储能领域二次电池应用,技术优势显著)、Hyundai Motor Company(依托自有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资源,产业链整合能力强)、Nissan Motors Corporation(较早布局二次电池,在日本及欧洲市场份额领先)、Renault Group(与车企联盟合作,退役电池回收网络覆盖广)、Mercedes-Benz Group(聚焦高端储能与电信场景,产品附加值高)等,这些企业凭借品牌积累、退役电池资源掌控力(如车企自有的 4S 店回收渠道)、技术研发能力(如电池寿命延长技术),在欧美日等成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且通过与储能运营商、电信企业深度合作,巩固市场份额。

此外,专业能源企业(如 RWE、Fortum)凭借在能源领域的场景优势,在储能用二次电池市场快速扩张;中国本土企业(如宁德时代子公司邦普循环、格林美、启迪环境)则依托国内庞大的退役电池资源(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量超 80GWh)、政策支持(如《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在中低端市场快速崛起,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如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标准化工艺),逐步向高端储能、电信领域渗透,与国际企业展开竞争。

五、市场机遇分析

(一)下游储能市场爆发带来核心增量

全球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渗透率持续提升,2024 年全球风电、光伏装机量合计超 2TW,对储能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二次电池凭借成本仅为新电池的 30%-50% 的优势,成为储能市场的高性价比选择,2024 年储能领域二次电池需求占比已超 45%,预计 2031 年将提升至 60%。此外,“峰谷电价差” 扩大推动工商业储能快速发展,进一步拉动二次电池需求,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二)新能源汽车退役潮提供充足原材料

2024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 30%,早期投放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逐步进入退役期,预计 2031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量将超 500GWh,为二次电池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供应。同时,退役电池回收技术的进步(如自动化拆解、无损检测)降低了二次电池的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经济性,推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三)政策推动行业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

全球主要国家出台政策支持二次电池产业发展:中国发布《“十四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要求 2025 年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率超 80%;欧盟通过《新电池法规》,强制要求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承担回收与梯次利用责任;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采用二次电池的储能项目提供税收补贴。政策不仅规范了行业发展(如二次电池的性能标准、安全要求),还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推动行业从 “分散化” 向 “规模化、标准化” 转型。

(四)技术创新拓展应用场景与提升经济性

二次电池技术持续突破:电池健康度(SOH)评估技术的升级(如基于 AI 的多维度检测模型),使二次电池的寿命预测精度提升至 95% 以上,满足储能、电信等场景的稳定性需求;自动化生产工艺(如机器人拆解、模块化重组)的应用,使生产效率提升 30%,成本降低 20%;此外,二次电池与储能系统的集成技术(如集装箱式储能电站),拓展了在大型储能项目中的应用。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还打开了新的应用空间(如微电网、家庭储能),为行业增长注入新动能。

六、结论

二次电池行业正处于 “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技术创新向规模应用落地” 的黄金发展阶段,2025-2031 年 17.8% 的高复合年增长率,既体现了行业在新能源循环经济中的核心价值,也凸显了储能市场爆发、退役电池量增长、政策扶持带来的增长潜力。储能市场的规模化需求是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退役电池资源的充足供应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政策与技术创新则为行业规范化、高性价比发展保驾护航。

从市场格局来看,国际车企系企业短期内仍将主导高端市场,但中国本土企业凭借资源优势与成本控制能力,在中低端市场及新兴储能场景的份额将持续提升,未来行业竞争将聚焦 “退役电池资源掌控、梯次利用技术突破、应用场景拓展”。对于行业参与者而言,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如电池健康度评估、自动化生产工艺),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加强与新能源车企、储能运营商的合作,掌控退役电池资源与下游应用场景;布局全球化回收网络,应对区域市场差异;同时,推动行业标准制定,提升产品安全性与稳定性。此外,行业的健康发展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产业链的 “闭环”,为全球 “双碳” 目标实现与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关键支撑,助力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99424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