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VAT年度申报关键期叠加税局稽查力度升级,不少欧洲站卖家收到德国税局 “天价” 补缴通知——2018-2021年的VAT补缴金额从几十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一旦逾期未处理,店铺将面临平台封锁风险,德国税务合规已进入 “高压核查阶段”。面对这场税务稽查风波,背后究竟藏着哪些信号?卖家又该如何化险为夷?
01.为什么会收到税局稽查信件?
从多数卖家收到的稽查信件来看,德国税局判定其在2018-2021年期间的年报存在应税销售额申报误差(实际销售额高于申报金额),要求在限定期限内修正年报并补缴税金,否则将通知平台封锁店铺。
来源:欧税通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稽查覆盖的时间段存在差异:少数卖家的补缴年限涉及2018-2020年、2020-2022年,甚至有个别案例追溯至2016年。
为何2018--2021年税务成了稽查“重灾区”?这背后是三重因素的叠加:
其一,税制改革前的“数据真空期”。
德国VAT政策在2021年7月1日前经历多次调整(如跨境电商税务简化法案),部分企业利用新旧政策衔接期的信息差,存在少报、漏报甚至瞒报行为。税局此次重点核查的,正是改革前“规则模糊期”的申报漏洞。
其二,非欧盟企业的“税务义务盲区”。
大量中国卖家通过第三方服务商注册德国VAT,但对“保存税务单据”“配合数据核查”等义务认知不足。税局发现,部分企业虽按时申报,却无法提供完整的销售底账、物流凭证或库存记录,直接触发稽查。
其三,案件数量的“井喷式增长”。
自2019年以来,德国VAT税号注册数量激增,且绝大多数的注册申请来源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企业,这导致需要处理的案件数量,特别是涉及在线零售商VAT税务的案件数量,相应地大幅增加。仅2023年,其受理的VAT稽查案件中,超60%涉及2018-2021年申报,且补税金额随平台销售规模扩大水涨船高——这也是为何部分卖家收到“上千万元补税单”的主因。
02.收到稽查通知怎么办?
若已被税局“点名”,卖家需保持冷静,按以下步骤处理:
第一步:核实数据,判断“是否漏报”
立即调取2018-2021年查税周期内的原始销售数据(如亚马逊后台订单记录),与过往申报数据逐一核对,明确是否存在少报、漏报情况。
第二步:根据漏报年份,选择补申报路径(以欧税通为例)
2019年及之后年份:在欧税通商户端购买“补/改申报”服务,上传销售数据,系统将自动抓取销售数据算税,生成修正后的申报回执及缴税凭证,同步提交税局即可。
2018年申报:因涉及更早的税务系统规,购买“补/改申报”服务之后,则需线下人工核对数据、手动算税,并通过专业团队提交申报回执进系统。
第三步:若申报无误,主动“自证清白”
若核对后确认无漏报,需向税局提供原始销售数据、库存明细(如FBA入库/出库记录)、自发货物流凭证(如carrier运单、清关文件)等,证明申报真实性。建议提前整理好这些材料的扫描件,缩短税局核查周期。
第四步:寻求专业协助,降低风险
若对流程不熟悉或涉及金额较大,可联系欧税通协助联系税局处理查税(注:协助服务费用4800元 / 年起,需根据案件复杂程度“一事一议”定价)。
03.如何自查规避稽查误区?
“拖延处理”不可取:税局给出的补税期限通常为30-60天,逾期未响应可能直接触发店铺封锁,甚至影响其他欧盟国家的VAT账户。
“伪造数据”风险极高:若税局核查发现销售数据造假(如PS订单记录、虚构物流单),可能面临“偷税”指控,除补缴税款外,还需缴纳高额罚款(最高为税款金额的50%),甚至承担刑事责任。
“单据保存”需常态化:建议卖家建立“税务档案库”,将销售记录、物流底单、VAT申报回执等文件电子化存档(通常要保留6至10年),避免因单据缺失导致“举证失败”。
“补税不代表结案”:即使补缴税款,税局仍可能对历史申报进行全面复查(追溯期长达5年),需做好“二次稽查”准备。
“核查税务代表资质”:选择专业合规的税务代表,是保障跨境业务顺利开展的核心。欧税通作为中国跨境合规行业市占率第一的企业,更被亚马逊、速卖通、TEMU、Tik Tok Shop等平台推荐合作的TOP服务商,如您有需要随时联系咨询~
此次德国VAT稽查风暴,既是挑战也是警示——随着全球税务监管趋严,"侥幸申报"的时代已彻底结束。卖家需建立"数据留痕、定期自查、专业协作"的合规体系,将税务管理融入日常经营。毕竟,在复杂的跨境税务环境中,唯有夯实合规基础,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