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类医疗器械出口欧盟:MDR 合规不用愁,这份实操指南帮你打通全流程
“我们是做 I 类医用耗材的,想出口欧盟,MDR 到底要准备啥?”“听说不用找 TUV、SGS,自己就能办 CE,真的这么简单吗?”“之前签了 DoC,怎么欧盟客户说不合规?”
自从 2021 年 5 月欧盟《医疗器械法规》(MDR 2017/745)正式取代旧版 MDD 指令,不少 I 类医疗器械企业都被这些问题困扰。其实 I 类器械作为欧盟风险等级最低的医疗器械,合规逻辑并不复杂,但 “低风险” 不代表 “无要求”—— 找对流程、踩准要点,才能顺利打开欧盟市场。今天就用 “大白话 + 实操步骤”,带大家吃透 I 类器械出口欧盟的 MDR 合规要点。
一、先划重点:不是所有 I 类器械,都能 “自己办合规”
很多企业误以为 “只要是 I 类,就能自我声明”,这是第一个容易踩的坑!MDR 根据产品的风险特性,把 I 类器械细分成 4 个类别,只有 “纯 I 类” 能走简易的自我声明流程,另外 3 类必须经过公告机构(NB)审核,这点一定要先搞清楚,否则后续所有工作都是 “无用功”。
器械类别 | 核心判定标准 | 合规核心要求 | 常见产品案例 |
---|---|---|---|
普通 I 类(Class I) | 1. 不接触人体或仅接触完整皮肤;2. 无灭菌处理;3. 无测量功能;4. 非重复使用手术器械 | 制造商自我声明 + 签署 DoC,无需 NB 介入 | 非灭菌医用检查手套、普通医用口罩(非灭菌)、医用收纳盒、一次性医用帽 |
灭菌 I 类(Class Is) | 最终以无菌状态上市,供临床直接使用 | 需 NB 审核技术文档,通过后发 CE 证书 | 灭菌手术刀片、灭菌医用纱布、灭菌注射器(I 类规格) |
测量 I 类(Class Im) | 自带测量功能,用于获取人体生理参数 | 需 NB 审核技术文档,通过后发 CE 证书 | 机械医用体温计、医用体重秤、手动血压计(I 类分类) |
重复使用手术 I 类(Class Ir) | 可经消毒后重复用于手术操作 | 需 NB 审核技术文档,通过后发 CE 证书 | 重复使用手术剪、止血钳、组织镊 |
举个实际例子:同样是医用口罩,“非灭菌普通款” 属于普通 I 类,可自我声明;但 “灭菌独立包装款” 就属于 Is 类,必须找 NB 机构审核 ——分类错了,不仅产品无法清关,还可能面临欧盟监管机构的处罚。
二、关键认知:普通 I 类的 “CE 凭证”,就是《欧盟符合性声明》(DoC)
很多企业惯性以为 “CE 合规 = 第三方机构发证书”,但对普通 I 类器械来说,MDR 有明确规定:
《欧盟符合性声明》(DoC)就是唯一合法的 “CE 凭证” 。这份文件不是 “随便写写的承诺书”,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责任声明 —— 签署 DoC,就意味着制造商向欧盟官方、进口商、医院等所有相关方承诺:“本产品完全符合 MDR 及所有适用欧盟标准的要求,若出现合规问题,由我司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MDR 第 19 条专门强调:“制造商通过起草欧盟符合性声明,承担产品符合本法规及所有适用欧盟立法的责任”。换句话说,DoC 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产品能否进入欧盟市场,少一项关键信息、漏一个合规要点,都可能导致 DoC 无效,产品被海关扣留。
三、普通 I 类器械 MDR 合规:5 步实操流程,每步都有关键点
确认产品属于 “普通 I 类” 后,接下来的合规流程可以按 “5 步走”,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跟着做就能少走弯路。
第 1 步:搞定 “欧盟身份”—— 申请 SRN 码 + 指定合规欧代
作为中国企业(非欧盟制造商),要先解决 “在欧盟的身份识别问题”,这是所有后续流程的基础:
申请 SRN 码:SRN(Single Registration Number,唯一注册码)相当于制造商在欧盟医疗器械数据库(EUDAMED)的 “身份证号”,没有 SRN,就无法申报 UDI、签署有效的 DoC。SRN 必须通过欧盟授权代表(欧代)协助申请,因为只有欧盟境内的实体才能登录 EUDAMED 系统操作。指定欧代:MDR 强制要求非欧盟制造商必须指定欧代,且欧代必须是欧盟境内的合法实体公司(比如荷兰、德国的本土公司),不能是 “个人欧代” 或 “空壳公司”。欧代的核心作用是:对接欧盟监管机构、接收合规文件、协助处理不良事件,甚至在出现合规问题时承担连带责任。
避坑提醒:别贪便宜找 “低价欧代”!有些欧代只提供一个地址,不协助申请 SRN、不跟进 EUDAMED 注册,后续欧盟监管机构发函都无人接收,最后还是企业承担损失。建议选择有医疗器械合规经验、能提供全流程服务的欧代(如荷兰、德国本土有实体办公室的机构)。
第 2 步:准备 “合规证据”—— 编制全套 MDR 技术文件
技术文件是证明产品符合 MDR 要求的 “核心依据”,必须严格按照 MDR 附录 II 和附录 III 的要求编写,不能缺项、不能造假。核心文件包括 5 类:
器械说明与性能文档:明确产品名称、型号、规格、预期用途、核心性能参数(比如材质是否符合生物兼容性要求、使用年限等),还要说明产品的变型和附件(如有);风险管理报告:按 EN 14971:2021 标准编写,要全面识别产品的潜在风险(比如材质过敏、使用不当导致的伤害),并说明风险控制措施(如选用医用级材料、在说明书中增加警示语),最后证明 “残留风险在可接受范围”;临床评价报告(CER):普通 I 类器械不用做临床试验,但要按 MDR 第四版要求,收集同类产品的临床文献、市场反馈数据,证明自己的产品 “安全有效”,比如引用已上市同类口罩的生物相容性测试报告、用户使用评价等;GSPR 检查表:对照 MDR 附录 I 的 “通用安全与性能要求”(GSPR),逐一核对产品是否满足 —— 比如标签是否清晰易读、储存条件是否明确、是否有防止误用的设计等,每一项都要标注 “符合” 或 “采取的补偿措施”;上市后监督计划(PMS):说明产品上市后如何收集不良事件、跟踪用户反馈、更新技术文件。比如规定 “每季度收集一次经销商反馈”“每年编写一份 PMS 报告”,MDR 要求所有 I 类器械都必须有 PMS 体系,这是 DoC 生效的前提之一。
实操建议:技术文件别 “抄模板”!欧盟监管机构随时可能抽查,如果文件里的风险分析、临床数据与产品实际情况不符,会直接判定不合规。如果企业自己没经验,建议找专业机构协助编写,确保符合 MDR 细节要求。
第 3 步:给产品 “贴追溯码”—— 申报 UDI 编码
UDI(唯一器械标识)是产品在欧盟市场的 “电子身份证”,用于全生命周期追溯,MDR 对普通 I 类器械的 UDI 实施时间有明确 deadline,千万别错过:
2025 年 5 月 26 日前:必须在产品标签上添加 UDI 载体(如 GS1-128 条形码、RFID 芯片);2027 年 5 月 26 日前:可重复使用的普通 I 类器械(如某些非灭菌的重复使用医用工具),需在器械本体上直接标识 UDI。
申报 UDI 的流程很清晰,3 步就能完成:
选择欧盟认可的发码机构:国内企业常用 GS1(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按要求提交企业和产品信息,获取发码资质;分配 UDI 编码:UDI 由 “DI(产品标识)” 和 “PI(生产标识)” 组成,DI 对应具体产品型号,PI 包含批号、生产日期等;在 EUDAMED 申报 Basic UDI-DI:登录 EUDAMED 系统,用之前申请的 SRN 码,提交产品的 Basic UDI-DI(产品级 UDI 标识),申报通过后才能在 DoC 中填写相关信息。
第 4 步:签署 “责任承诺”—— 填写并签署《欧盟符合性声明》(DoC)
这是普通 I 类器械合规的 “临门一脚”,DoC 必须包含 MDR 附录 IV 规定的 8 项核心信息,少一项都无效,建议按清单逐一核对:
制造商信息:完整的注册营业地址(不是工厂地址)、企业名称、SRN 码,非欧盟制造商要注明 “非欧盟境内制造商”;欧代信息:欧代的法定名称(与欧盟公司注册文件一致)、注册营业地址(欧盟境内)、联系方式(电话 + 邮箱);产品信息:产品通用名 + 商品名(如 “医用检查手套 / XX 牌”)、型号规格(精准到具体型号,如 “Model: GT-001”)、产品分类(明确写 “Class I”)、Basic UDI-DI;法规依据:必须写 “依据欧盟《医疗器械法规》(EU 2017/745,MDR)”,不能提旧版 MDD(93/42/EEC),因为 MDD 已失效;符合性评定程序:说明 “如何证明合规”,普通 I 类的标准表述是 “通过编制 MDR 附录 II/III 技术文件、建立 ISO 13485 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上市后监督计划(PMS),证明产品符合 MDR 要求”;符合的标准:列出产品满足的欧盟协调标准,比如生物兼容性符合 EN ISO 10993-1、标签符合 EN ISO 15223-1:2021,没有协调标准的要注明 “符合 MDR 附录 I GSPR 要求”;签字与日期: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授权负责人签字(手写或符合 eIDAS 法规的电子签均可),日期精确到 “年 / 月 / 日”,不能只写年份;CE 标志声明:说明 “本产品已按 MDR 附录 V 要求加贴 CE 标志,标志清晰、不可磨灭,尺寸不小于 5mm,比例符合欧盟规定”,若贴在包装上需注明 “CE 标志加贴于最小销售包装”。
重要提醒:DoC 需要翻译成产品销售所在欧盟成员国的官方语言,比如出口法国要翻译成法语,出口德国要翻译成德语,否则当地监管机构可能不认。
第 5 步:加贴 CE 标志,确认标签合规
签完 DoC、完成 UDI 申报后,就可以给产品 “贴标” 准备上市了,标签要符合 MDR 附录 I 第 23 条的要求,核心要点包括:
CE 标志:垂直方向各部分尺寸一致,最小不小于 5mm,清晰、不可磨灭,贴在产品本体或最小销售包装上(产品太小可贴包装);基本信息:制造商名称 + 地址、欧代名称 + 地址、产品名称 + 型号、UDI 载体、批号(或序列号)、生产日期(或失效日期);特殊提示:如储存条件(如 “阴凉干燥处保存”)、使用限制(如 “一次性使用”)、警示语(如 “避免儿童接触”),符号要符合 EN ISO 15223-1 标准(比如用 “☉” 表示灭菌)。
四、3 个高频合规坑,90% 企业都踩过,一定要避开!
分类失误:把 Is/Im/Ir 类当成普通 I 类
有企业把 “灭菌医用口罩”(Is 类)按普通 I 类做了自我声明,结果货物到港后被欧盟海关查出需要 NB 证书,直接被扣货,不仅损失了运费和货值,还影响了客户合作。
✅ 解决办法:不确定分类时,对照 MDR 附录 VIII 的分类规则逐条核对,或找法规专家根据产品说明书判定,别凭 “经验” 下结论。
欧代不合规:找了 “空壳公司” 或 “个人欧代”
有些企业图便宜找 “个人欧代”,结果欧代无法协助申请 SRN,EUDAMED 注册卡住,DoC 没法生效;还有的欧代是 “空壳公司”,欧盟监管机构发函无人回应,企业被列入 “重点监管名单”。
✅ 解决办法:选欧代时要查 3 个文件 —— 欧盟公司注册证书、医疗器械合规服务资质、过往协助企业的案例,确保是能提供全流程服务的实体机构。
技术文件造假:数据不实、逻辑混乱
有的企业抄网上的技术文件模板,风险管理报告里的风险点与产品无关,临床评价报告的文献是编造的,欧盟监管机构抽查时发现问题,不仅产品被召回,企业还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
✅ 解决办法:技术文件要基于产品实际情况编写,关键数据(如生物兼容性、安全性测试)最好找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报告,确保真实可追溯。
五、最后提醒:MDR 合规不是 “一劳永逸”,要长期维护
很多企业以为签完 DoC 就万事大吉了,其实 MDR 合规是 “长期工程”,后续还要做 3 件事:
定期更新文件:产品型号升级、适用标准更新(如 EN 14971 出新版本)、MDR 法规修订时,要及时更新技术文件和 DoC;执行 PMS 计划:按计划收集不良事件,每年编写 PMS 报告,若发现产品有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如召回、更新说明书);同步 EUDAMED 信息:制造商地址、欧代信息、产品规格有变更时,要第一时间更新 EUDAMED 数据库,确保与 DoC、标签信息一致。
如果你的企业正在做 I 类医疗器械出口欧盟,遇到了分类、技术文件编写、欧代选择等问题,欢迎留言咨询。MDR 合规看似复杂,但只要找对流程、避开坑,就能顺利打开欧盟市场 —— 毕竟,合规才是企业在海外市场长期发展的 “底气”,一步走稳,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