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在自动化技术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工业相机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机遇。作为工业视觉系统的核心感知部件,工业相机的性能升级直接决定了自动化生产线的检测精度、生产效率及智能化水平,目前已广泛渗透至 3C 电子、新能源汽车、智慧物流、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

一、威迈尔 VMR-FR1300G 底盘:工业相机赋能移动机器人全场景作业
根据QYResearch的统计及预测,2024年全球工业相机市场销售额达到了20.1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33.1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7.5%(2025-2031)。地区层面来看,中国市场在过去几年变化较快,2024年市场规模为 百万美元,约占全球的 %,预计2031年将达到 百万美元,届时全球占比将达到 %。


该底盘核心竞争力源于激光 SLAM 导航技术与高性能工业相机的协同:通过工业相机采集环境图像数据,结合激光 SLAM 算法实现 ±10mm 导航精度,在对接自动化设备时精度可达 ±5mm,满足高精密生产场景需求。同时,底盘支持机械手、辊筒输送、云台相机等多类执行机构扩展,搭配 50Ah 大容量快换电池,可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作业。

值得关注的是,其创新搭载的 3D 视觉避障系统,依赖工业相机的高速图像采集与实时分析能力,能提前 0.5 秒预判运动轨迹中的障碍物,将设备碰撞率降至 0。这一技术突破,使移动机器人在复杂生产环境中的作业安全性与稳定性大幅提升,而工业相机正是实现导航定位、障碍物识别、物体抓取的核心感知载体。

二、西克 ICR890-4Eco 线性相机:高性价比方案破解中小企业成本痛点
在工业相机市场竞争中,“性能与成本平衡” 始终是用户核心诉求。西克针对中小企业及成本敏感型场景,推出 ICR890-4Eco 线性相机,定位为高要求读码应用的入门级解决方案,有效填补了中低端市场的技术空白。

从技术参数来看,ICR890-4Eco 与同系列高端型号 ICD890-4Core 在核心性能上保持一致:图像成像质量、分辨率、线扫描频率及图像输出效率完全匹配,且保留了 ICR890-4 系统的全套读码功能,包括变焦调节、多码识别(支持多个一维码与单个二维码同时读取)等关键特性,可满足包裹导入口底扫 / 单面扫、DWS(尺寸重量扫描)系统、滑块分拣机、交叉带侧面检测等物流与制造业场景需求,尤其在 OCR 字符识别与 Video Coding 图像上传场景中,能稳定输出 200DPI 高清图像。

与高端型号相比,ICR890-4Eco 通过简化视觉算法模块控制成本,用户若需拓展视觉检测功能,可外接工控机实现二次开发。这种 “基础功能达标、进阶功能可拓展” 的设计,使设备采购成本降低 30% 以上,为中小企业引入工业视觉技术提供了高性价比选择,推动工业相机在中小制造企业中的普及率提升。

三、海康机器人第三代 CT 系列:五大技术突破重构工业相机性能标准
海康机器人作为工业视觉领域头部企业,2025 年推出的第三代 CT 系列工业相机,凭借五大核心创新,重新定义了工业相机的性能边界,为复杂工业环境提供全场景解决方案。

其一,功耗优化显著,典型功耗降至 1.5W,较上一代产品直降 50%,大幅降低长时间作业的能源消耗;
其二,采用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突破传统带宽限制,在高速流水线间歇拍摄场景中,可实现无延迟图像传输;
其三,创新多光谱融合技术,搭配升级后的 ISP(图像信号处理器),实现人眼级色彩还原,解决了工业场景中色彩偏差导致的检测误差问题;
其四,精准温控设计使设备热平衡时间缩短至 4 分钟,避免高温环境下性能衰减;
其五,IP67 防护等级加持,可在户外粉尘、潮湿等严苛环境中稳定运行。

该系列提供 Mini 紧凑版、Base 通用版、Pro/Max 防护拓展版三大品类,覆盖 130 万至 2000 万像素规格,能灵活适配从电子元件外观检测到户外工程设备定位等多样化场景。通过技术创新,第三代 CT 系列不仅提升了工业相机的单机性能,更助力用户构建 “高效、稳定、精准” 的一体化工业视觉系统。

四、优傲 UR Studio:工业相机驱动协作机器人数字化部署
协作机器人领域的数字化升级,正推动工业相机从 “单一感知” 向 “协同决策” 转型。优傲机器人推出的免费在线模拟工具 UR Studio,通过 1:1 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协作机器人单元的可视化规划、验证与部署,而工业相机则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精准视觉反馈的核心角色。

UR Studio 支持用户在浏览器中零安装创建虚拟工作单元,通过工业相机采集的真实场景数据,可精准模拟机器人的动作范围、运行速度及完整工作流程,并自动计算循环时间,大幅缩短方案验证周期。用户可自由配置优傲机器人组件、末端执行器(如标准夹具)及外部设备(托盘、机床),还能导入自定义 3D 模型还原真实生产场景,在实际部署前提前发现设备干涉、路径不合理等问题,将试错成本降低 40% 以上。

此外,工具内置上下料、螺丝拧紧、码垛等预制应用模板,结合工业相机的实时图像分析,可快速搭建典型应用场景,并支持功能持续扩展。通过与 PolyScope X 平台深度协同,UR Studio 有效弥合了协作机器人 “设计端” 与 “实操端” 的鸿沟,而工业相机提供的高精度视觉数据,正是实现这一协同的关键技术支撑,助力企业提升产线自动化效率与投资回报率。

总结
2025 年,工业相机市场在技术创新与场景拓展的双重驱动下,呈现出 “高性能化、高性价比化、协同化” 三大发展趋势。从威迈尔 VMR-FR1300G 底盘与工业相机的融合,到西克 ICR890-4Eco 对中小企业需求的精准满足;从海康机器人第三代 CT 系列的全面性能突破,到优傲 UR Studio 中工业相机的协同决策作用,不难看出,工业相机已从工业视觉系统的 “核心部件”,升级为推动智能制造全链条效率提升的 “关键基础设施”。

随着《“十四五”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政策的持续推进,以及 3C 电子、新能源汽车、智慧物流等下游行业的需求增长,预计未来 5 年工业相机市场规模将保持 18%-22%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在此背景下,企业需持续聚焦技术创新,强化工业相机与自动化设备、数字孪生、AI 算法的深度协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为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力的技术支撑。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96768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