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恒州诚思调研统计,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规模约130.6亿元,预计未来将持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到2031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87.7亿元,未来六年CAGR为5.4%

一、巨头联手:737 艘船队开启全域电动化改造
10 月 9 日,全球第二大集装箱航运公司与动力电池龙头在香港签约。双方计划对 737 艘、458 万 TEU 运力的船舶、港口吊机等全链条电动化改造。
根据协议,2030 年单箱排放降 50%、码头排放降 70%,2040 年实现码头净零运营。这标志着需求从 “码头单点” 升级为 “全域供应链”,打开高电量需求窗口。

二、技术破局:耐盐雾电池适配船舶工况
海运场景对动力电池挑战严苛:24 小时连续作业,充放电倍率 0.8C—1.2C,盐雾浓度是陆地 3—5 倍。循环寿命需超 6000 次才能满足五年使用需求。
最新装船产品采用磷酸铁锂 + CTP 3.0 双冷却方案,循环 6800 次后容量保持率超 80%。质保年限与船舶特检周期同步,扫清商业化障碍。

三、增量爆发:政策与成本双驱渗透率跃升
2021 年中国电动船舶锂电池用量仅 173.2MWh,渗透率不足 1%。当前政策端有 IMO 2050 净零目标、欧盟碳交易政策,港口零排放成强制要求。
成本端油电差价达 1.8 元 /kWh,经济性凸显。预计 2026 年动力电池需求达 11.2GWh,是 2021 年的 64 倍,年复合增速超 130%。

四、格局重塑:海洋订单对冲汽车赛道压力
2025 年三季度,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市占率跌至 41.7%,创五年新低。海运订单成 “回血” 关键:单船电量 30MWh,相当于 100 辆新能源客车,合同周期 8—10 年。
龙头通过绑定船东、参与换电标准制定卡位市场,以高价值长期订单对冲陆地价格战,稳定盈利。

五、生态闭环:“船 — 港 — 储 — 收” 降本增效
海运电动化驱动能源体系重构。南京 — 上海航线用 36 组集装箱电池,靠港 15 分钟即可换电完成。退役电池接入港口微网储能,峰谷套利提升收益。
制造商主导回收环节,镍、钴、锂回收率分别达 98%、97%、90%。全生命周期成本摊薄,加速商业化落地。

总结
汽车增速放缓、储能竞争激烈,海洋场景成确定性新赛道。2026 年 11.2GWh 需求、6000 次寿命门槛等数据清晰勾勒前景。
动力电池将陆地零碳经验复制至海运,既解航运脱碳难题,又释放自身产能。这场双向奔赴,将决定下一轮产业景气高度。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99673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