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贸易代表团今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开启新一轮经贸磋商,这是今年以来的第五轮高层谈判。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率领的中方代表团,将与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进行为期四天的会谈,直至10月27日

此次谈判时机关键,结果将直接影响下周举行的APEC峰会期间中美领导人的会晤氛围,更是可能决定两国是否滑向全面贸易战的风向标。

01

谈判背景与选址考量

本次中美经贸磋商在时间点上显得尤为紧迫。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威胁将于11月1日对中国商品加征额外100%的关税,使得此次谈判成为阻止贸易战升级的关键机会。

自今年5月以来,中美已进行四轮经贸磋商,虽然曾在5月12日达成《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但近期贸易战火重燃,双方关系再度紧张。

谈判地点选择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并非偶然。这一安排与第47届东盟峰会高度契合。

10月26日至28日,东盟峰会将在马来西亚举办,中美双方均出席该峰会,行程重合,无需额外安排。

马来西亚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比较便利的地方,而且在国际事务中素来具备中立、公正的特质,曾成功协调柬埔寨与泰国之间的争端。

02

谈判桌上的核心议题

稀土出口管制与供应链稳定被普遍视为本次谈判的核心焦点之一

美国高度依赖中国稀土供应,中国占全球稀土产量约80%,近期中国加强稀土出口审查,美方希望中方放宽出口限制,确保关键矿产的稳定供应。

农产品贸易,特别是美国大豆采购,是美方的另一重要关切。

自今年特朗普对中国加征关税以来,中国几乎没有采购美国大豆,将采购转向了巴西阿根廷

芬太尼问题也将成为讨论议题。特朗普自今年2月和3月起,对中国所有商品加征20%的“芬太尼关税”,且无任何豁免。

美方代表在之前的会谈中已表示,双方针对芬太尼议题进行了“建设性对话”。

更为紧迫的是,美方考虑利用软件出口向中国施压,限制全球范围内含有美国软件或使用美国软件制造的产品出口到中国,这成为美国为本次谈判增加的额外杠杆和筹码。

03

中国的反制策略与谈判筹码

面对美国的贸易压力,中国已发展出一套成熟的反制策略。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探讨了中国可能的五种反制方式,对美反制今日启动,商务部首次制裁韩国船企如今这些措施正逐渐从理论走向现实。

稀土管控是中国的重要筹码之一。

除收紧出口外,中国可针对性禁止镓、锗等精炼材料出口或延迟许可证审批,此举将重创美国半导体和国防工业供应链。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白明指出,经过此前经贸博弈的不断升级,中国在中美互动中的主动权已显著提升。

04

中美经贸关系的四种可能情境

摩根士丹利针对中美经贸关系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提出了四种情境预测。基准情境是“中美两国口头升级,重设预期”


第一种情境美国未实施100%关税,中国则正式但有针对性地执行部分稀土管制措施,以确保整体供应链持续稳定。


第二种情境是“战术性升级,但仅属短暂”。中美两国双方虽实施所提政策,但最终认为经济成本过高,因而回归原有“均衡”状态


第三种情境是“持久性升级,迈向脱钩”。美国实施100%关税和/或进一步的232条款关税,中国则以进一步收紧稀土管制作为回应。


第四种情境是“两国口头升级,但为达成协议铺路”。口头上的强硬姿态反而成为重启谈判的催化剂,促使中美宣布达成一项框架性协议,涵盖多项非关税相关议题。


中美经贸博弈是一场持久战,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沈国兵指出,中美经贸摩擦将进入“暂缓不解决”的新阶段。对企业而言,重点不在于一次谈判结果,而是长期不确定性与制度风险的管理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200260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