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洲议会以619票赞成、26票反对的压倒性结果通过提案:取消150欧元以下进口商品免税政策,最早将于2028年3月1日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实施数十年的小额免税红利正式终结。
免税时代终结
新规实施后,所有进口商品无论价值高低,均需缴纳关税和增值税。
更紧迫的是:从2025年8月1日起:
▷对直邮到消费者手中的包裹征收每件2欧元的手续费;
▷对通过欧盟境内仓库配送的包裹收取每件0.5欧元的手续费;
▷低价值包裹查验率从5%大幅提升至15%-20%;
▷清关时效延长至3-5天。
平台责任也被大幅加重;电商平台(如亚马逊、TEMU等)被定义为“推定供应商”,需代扣代缴税费并承担连带责任,违规罚款可达未缴税款的200%。
欧盟还通过新规要求非欧盟卖家在欧洲设立本地仓,进一步引导卖家向合规化、本地化经营转型。
政策变革背景
一开始,欧盟实行150欧元以下进口商品免税政策,本意是想简化海关流程、让本地消费者获得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
然而,近年来欧盟发现该政策带来以下问题:
① 税收流失:进入欧盟的包裹中约65%存在价值虚报嫌疑,导致欧盟每年损失高达50亿欧元的税收收入;
② 冲击欧盟本土企业:以TEMU、SHEIN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平台凭借免税优势,使其商品价格比欧盟本土零售商低出30%-40%,形成了明显的不公平竞争环境;
③ 海关压力大:2024年欧盟进口的150欧元以下包裹总量猛增至46亿件,较2023年增长一倍,其中91%来自中国,平均每天有1200万个小额包裹借道免税优惠涌入欧盟市场,庞大的包裹数量给海关监管带来巨大压力。
④ 环保安全隐患:每天1200万个包裹所产生的包装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且这些商品中,大量存在安全隐患、环保不达标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欧盟果断出手改革。
跨境卖家生死战
这些变革对跨境卖家,尤其是中小卖家构成生死挑战:
1. 低价商品模式崩溃:50欧元以下商品综合税费率将达35%-42%。例如一款售价40欧元的电子产品,税后成本将升至54欧元,平价模式难以为继。
2. 利润空间被吞噬:欧盟预计30%中小卖家或因利润归零被迫退场,服装、3C配件等低货值品类受创最深。
3. 本土企业优势凸显:欧盟本地卖家仅需缴纳增值税(无关税),成本比跨境卖家低15%-25%,中国商品价格优势被削弱。
4. 退货率飙升:清关时间延长可能导致退货率上升10%-15%,严重影响消费者体验和店铺销量。
破局之道
面对这场风暴,卖家该如何应对:
1. 告别“‘灰清”,拥抱阳光化运营
强化合规意识,确保单证齐全、货值如实申报。选择稳定、合规的物流伙伴,避免因清关问题导致货物损失。
2. 加速布局海外仓
新规对直邮和仓储配送的差异化收费(2欧元 vs 0.5欧元)已表明欧盟的政策导向。通过海外仓批量清关可降低单件关税成本,提高配送时效。TEMU已启动欧洲本地仓计划,要求商家提前备货至波兰、德国仓库。
3. 优化产品结构与定价策略
淘汰低价值、高合规成本的长尾SKU,聚焦200欧元以上高附加值商品。对刚需商品提价10%-15% 转嫁部分成本,同时开发更高价值的产品线。
4. 品牌化转型
通过设计创新与品质提升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获取欧盟CE等认证,用品牌溢价抵消税负成本。
欧盟免税改革标志着跨境电商“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政策过渡期(2025-2028年)是战略调整的黄金窗口,合规化、品牌化、本土化将成为未来十年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