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QYResearch的数据显示,共享充电宝曾凭借扫码即借、随借随还的便捷性迅速占领市场,成为解决用户电量焦虑的利器。但时过境迁,如今 “龟速充电”“价格刺客”“易借难还” 等问题频发,在黑猫平台的累计投诉量已近 3 万条。共享充电宝行业正面临严峻挑战,3 - 4 元 / 小时的收费已成为常态,在酒吧等特殊场景,价格更是飙升至 10 元 / 小时。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设备功率仍停留在 10 - 15 瓦,远远低于手机主流快充功率,导致用户体验严重下滑。线下高分成、设备老化以及技术投入不足等问题,正将共享充电宝企业逼入 “涨价 — 体验下滑 — 用户流失” 的恶性循环之中。如何打破这一困局,实现价格降低、功率提升,重新赢回用户信任?答案或许隐藏在 “自律规范 + 技术标准 + 执法协同” 的发展路径中。

一、共享充电宝涨价背后的经济逻辑
根据QYResearch的统计及预测,2024年全球充电宝市场销售额达到了31.82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34.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2%(2025-2031)。地区层面来看,中国市场在过去几年变化较快,2024年市场规模为 百万美元,约占全球的 %,预计2031年将达到 百万美元,届时全球占比将达到 %。


二、技术停滞阻碍行业发展
当前,市面上主流共享充电宝的输出功率大多维持在 10 - 15 瓦,与手机普遍支持的 30 瓦以上快充需求相差甚远。设备长时间未更新换代,电池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容量逐渐衰减,“快充不快” 成为用户投诉的焦点。数据显示,快充机型在市场中的渗透率仅为 18%,这不仅限制了用户选择,也使得共享充电宝在面对手机续航能力提升和第三方充电宝竞争时,处于劣势地位。

三、代理模式下的价格乱象
共享充电宝行业从直营转向代理模式后,总部主要负责提供后台支持与供应链服务,租金定价权下放至代理商和商户手中。这一转变虽然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但也引发了严重的价格乱象。同一品牌的共享充电宝,在地铁口可能仅需 3 元 / 小时,而进入 KTV 等场所则会飙升至 10 元 / 小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定价算法,“同牌不同价、同街不同价” 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用户体验。

四、监管破冰带来新希望
面对行业乱象,监管部门开始行动。2024 年 3 月,深圳率先出台行业自律公约,明确规定 “免费时长≥5 分钟、满柜停计”,为用户体验提供了基本保障。2025 年 8 月,北京也跟进相关措施,提出 “机柜全满无法归还可停止计费”。这些举措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刚性条款设定用户体验底线,为后续执法提供了有力依据。

五、技术标准升级引领变革
2025 年第三批行业标准计划将共享充电宝的两项规范纳入其中,对电气安全、循环寿命、快充协议、机柜接口等关键技术指标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22.5 瓦快充有望成为新一轮产品入网门槛,这将促使企业淘汰老旧的 10 瓦设备,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技术水平迈进。

六、盈利模式重构与多元化探索
行业现状分析表明,共享充电宝行业正积极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新一代柜机配备可触控彩屏,能够轮播商圈优惠券、游戏下载链接以及品牌广告,单台设备每日广告收益可达 3 - 5 元。同时,会员包月模式也受到了用户欢迎,将重度用户的月租锁定在 29 元,相比按小时计费节省了 40% 的费用。这些多元化收入渠道有望将租金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从目前的 95% 降低至 60%,为降低租金、提升用户体验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共享充电宝行业正站在 “体验换收入” 的关键拐点。渠道分成过高、技术停滞不前以及代理模式下的监管缺失,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深圳、北京等地的自律规范实践,以及工信部即将实施的快充标准,为行业指明了方向。通过推动老旧低功率机柜换代,降低租金占比,提升用户体验,共享充电宝行业有望重新点燃增长引擎,摆脱 “越涨越没人用” 的恶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97184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