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恒州诚思市场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在特种飞机驾驶舱场景中,触摸屏界面的人机交互设计已成为提升飞行安全性与操作效率的核心要素。传统机械仪表正加速向触摸屏迭代,这一变革不仅简化了驾驶舱操作界面,更实现了飞行信息显示与操控指令的深度融合。

一、行业背景与驾驶舱触摸屏应用价值
据恒州诚思调研统计,2024年全球触摸屏市场规模约1515.5亿元,预计未来将持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到2031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978.4亿元,未来六年CAGR为3.9%

二、驾驶舱触摸屏的核心交互优势
(一)自然直观的交互特性降低学习成本
航空触摸屏界面具备高度的 “可供性设计”,界面元素能通过视觉暗示引导飞行员操作,无需额外培训即可快速上手。当前消费级触摸屏设备的普及,使飞行员已形成成熟的交互认知,这种跨设备的操作迁移能力,为驾驶舱触摸屏的落地奠定了用户基础。同时,触摸屏的可学性与可移植性优势显著,飞行员掌握后不易遗忘,有效减少了新机改装时的培训周期与成本。

(二)整合式设计降低飞行员工作负荷
飞行任务的高强度性在起飞、进近着陆等关键阶段尤为突出,飞行员需同步完成操控、监控与应急预判等多任务。传统驾驶舱机械仪表分散布局,导致飞行员需频繁转头、伸手切换操作,大幅增加认知负荷。触摸屏通过 “显示 - 控制” 一体化设计,缩短了物理操作距离,将飞行参数、导航信息等核心数据集中呈现。更关键的是,其支持按飞行阶段动态调整显示内容 —— 起飞着陆阶段优先展示导航数据与飞行控制参数,巡航阶段补充气象、通信等辅助信息,平均减少 40% 的信息查找时间。

(三)任务导向的显控适配提升态势感知
传统驾驶舱仪表功能固化,无法随任务场景动态调整,易出现关键数据被冗余信息覆盖的问题。以特种飞机常用的主飞行显示器(PFD)、导航显示器(ND)为例,传统设备缺乏触摸操作能力,内容调整需通过多个物理按键完成,响应效率低。而触摸屏构建的主动式人机交互模式,支持飞行员根据任务需求(如侦察、运输)自定义界面布局,快速调取关键数据,显著提升态势感知能力与操作响应速度。

三、驾驶舱触摸屏应用的主要缺陷
(一)控制精度难以满足高精度操作需求
相较于旋钮、轨迹球等传统操控装置,触摸屏通过手指平面接触操作,精度存在天然局限。当操作目标面积小于 8mm×8mm 时,飞行员定位准确率下降至 65% 以下;若多个操作对象间距小于 15mm,误触概率会增加 30%。在调节无线电频率、气压高度等高精度数字化任务中,触摸屏操作耗时比传统旋钮多 2-3 秒,且错误率高达 12%,仅在屏幕亮度调节、页面切换等低精度场景中表现更优。

(二)振动环境影响操作稳定性
气流扰动引发的飞机振动,会导致触摸屏界面抖动,既影响视觉辨识精度,又增加定位难度。测试数据显示,当振动加速度从 0.5g 增至 1.5g 时,触摸屏系统的操作响应时间从 0.8 秒延长至 2.1 秒,呈线性增长趋势;在强湍流(振动加速度≥2g)环境下,操作准确度骤降至 58%,远低于轨迹球交互模式的 89%,无法满足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稳定操作需求。

(三)依赖视觉导致无法盲操作
触摸屏表面平整无物理凸起,操作元素以图标形式呈现,飞行员必须通过视觉定位才能完成操作,无法像传统机械按键那样通过触觉实现盲控。在多任务场景(如同时监控发动机参数与调整飞行姿态)中,飞行员需频繁在触摸屏与窗外视野间切换注意力,平均每次切换耗时 1.2 秒,不仅降低操作效率,还会增加因注意力分散引发的安全风险。

(四)误触风险高且缺乏有效补救机制
驾驶舱内飞行员手部活动空间有限,在颠簸环境下易因手臂晃动误触触摸屏元素,若误触对象为导航调整、发动机推力控制等关键功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目前行业对触摸屏作业范围的界定仍模糊,部分机型存在 “全功能触控” 设计,而部分机型则过度限制触控功能。更关键的是,多数系统缺乏关键操作确认环节,误触后无一键撤销或中断功能,无法及时纠正操作失误。

(五)缺失触动觉反馈延长操作确认时间
传统机械按键通过按压行程、阻尼感提供即时触觉反馈,飞行员可通过手感确认操作是否生效;而触摸屏无物理反馈,飞行员必须通过视觉检查界面变化才能确认输入是否被系统接受。在紧急场景(如规避障碍物)中,这种 “操作 - 视觉确认” 的流程会延长 0.5-1 秒的反应时间,分散注意力的同时,也增加了高负荷操作下的认知压力,在颠簸环境中还可能因手部不稳导致二次误触。

四、触摸屏缺陷的优化对策与发展方向
(一)构建分级触控作业体系与风险防控机制
解决触摸屏缺陷的核心在于明确作业范围,建议按任务重要性构建 “三级触控体系”:核心操作(如飞行控制、发动机调节)保留物理装置,关键操作(如导航参数设置)采用 “触控 + 物理确认” 双模式,辅助操作(如气象查询、通信切换)完全交由触摸屏完成。同时,在关键触控环节增加二次确认机制,通过弹窗提示、长按激活等方式降低误触风险,并设计 “操作撤销”“紧急中断” 功能,为误触提供快速补救路径。

(二)优化触控手势设计与交互逻辑
当前航空触摸屏已从单点触控升级至多触点操作,支持双手同步交互(如双指缩放地图)、双人协作操作(如飞行员与副驾驶分别调整不同参数)。手势设计需遵循 “精简 + 直观” 原则,常用手势控制在 8 种以内,避免记忆负担;含义界定需契合用户认知习惯,如 “向上滑动” 对应 “增加参数”、“向下滑动” 对应 “减少参数”,同时需区分场景语境 —— 例如在地图界面 “双击” 为放大,在菜单界面 “双击” 则为确认,防止歧义操作。

(三)基于人体工效学优化触摸屏布局
触摸屏安装位置需兼顾舒适性与操作效率,避免设置在头顶控制台等需手臂完全伸直的区域(易引发肌肉疲劳),优先放置于飞行员正前方 1.2-1.5 米范围内,确保手臂自然弯曲即可触及。屏幕倾角需结合飞行员坐姿视线角度(通常为 15°-30°)设计,参考 “触摸界面区域模型”,将高频操作元素布局在屏幕中央 30° 视场范围内,降低头部转动幅度;同时采用防眩光涂层与高对比度显示,提升强光环境下的视觉辨识度。

(四)通过用户调研提升心理接受度
飞行员对触摸屏的接受度受 “学习迁移效应” 影响显著 —— 若触控逻辑与传统操作习惯差异过大,易产生排斥心理。建议通过深度访谈、操作模拟测试等方式,收集飞行员对交互逻辑的反馈,优先保留传统操作中的核心习惯(如旋钮调节的顺时针增、逆时针减逻辑),降低学习门槛。同时,可通过分阶段培训(先模拟机练习、再实机操作)、老带新指导等方式,减少技术迭代带来的心理压力,逐步提升接受度。

五、总结
2025 年航空领域触摸屏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正推动驾驶舱人机交互模式从 “机械主导” 向 “触控融合” 变革。触摸屏凭借自然直观的交互特性、任务导向的显控能力,有效降低了飞行员工作负荷,成为提升飞行效率的关键技术。但在控制精度、抗振动性、盲操作能力、误触防控与反馈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缺陷,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需行业重点突破。

未来,通过构建分级触控体系、优化手势设计与布局、提升心理接受度,结合触觉反馈、语音控制等多模态交互技术,可大幅提升触摸屏在驾驶舱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随着航空级触摸屏技术的持续迭代(如柔性屏、透明显示的应用),其将在特种飞机、大型客机等场景中发挥更核心的作用,为复杂飞行任务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人机交互解决方案,推动航空工业向智能化、轻量化方向发展。

以上数据内容可参考恒州诚思发布的《 2025年全球及中国触摸屏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恒州诚思机构可以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98264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