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数日的封闸叠加节前出货高峰,华南各大港口正经历一场严峻的拥堵考验。
台风“桦加沙”虽已减弱离去,但留给华南港航物流市场的却是一片混乱拥堵。今年的“风王”导致华南各大集装箱港口停摆多日,深圳港累计封闸76小时、广州港封闸78小时。
尽管9月25日后各地港口已陆续恢复作业,但长达数日的封闸恰逢国庆中秋长假前的出货高峰,双重因素叠加,瞬间点燃了华南港口的拥堵之火。
01
港口现状实况
华南港口全面拥堵成“堵场”。台风过境后的华南港口,高速路与国道上绵延的拖车长龙,与码头堆场里堆积如山的集装箱形成刺眼画面。
南沙港等枢纽陷入“系统关闭、还重提吉无门”的瘫痪状态。有外贸人反馈,最近出的四个柜子全部受到台风影响,两个开船延期,另外两个拖车则需额外加钱才能安排。
港口系统瘫痪与数据断层进一步放大了运营风险。南沙港二期三期办单出条码系统关闭的状况,暴露了传统货代对单一港口系统的高度依赖。
当提柜还柜的核心操作无法推进,依赖多数据源人工整合的货代企业纷纷陷入信息盲区。
02
连锁反应
拥堵直接引发货代企业的成本失控与履约危机,利润空间被多重挤压。
拖车环节首当其冲,参照今年初华南港口拥堵时的市场波动,珠三角往返盐田码头的拖车费曾从常规1800元/柜飙升至5500元/柜,涨幅近三倍,且“高价无车”成为常态。
此次“桦加沙”引发的拥堵规模更甚,拖车成本涨幅或突破四成。
堆存费用同样成为“吞金兽”,南沙港部分堆场暂放箱费用已逼近2000元/箱,较平时涨幅达六七倍。
更棘手的是履约延误带来的连锁索赔,某珠三角货代企业测算,其承接的120票亚欧航线货物中,已有37票因码头封闸错过截关时间,每票货物平均面临1.2万美元的空舱费与交货违约金。
03
外贸人应对策略
提前确认,灵活调整。近期需进出华南港口的外贸企业,务必提前与堆场、拖车行确认港口实际操作情况,避免盲目前往导致无效等待。对于尚未装柜的货物,如交期允许,可考虑适当延后发货计划,避开当前拥堵高峰。合同条款留余地。新签订单务必加入“不可抗力补充条款”,明确台风导致的物流延误责任界定。可参考条款:“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物流延误,卖方有权顺延交货期,双方互不承担违约责任”。多元口岸分流。本次拥堵暴露了单一港口依赖的风险,外贸企业可适时构建“多口岸分流”网络。可联动湛江、厦门等周边港口建立备用通道,或跟踪宁波、上海等备选港口的运力,必要时启动多港分流方案。关注官方信息。密切关注码头官方通知及交通运输部门发布的最新消息,避免集中前往港口。
据行业预测,华南港口这波拥堵可能还需数日才能逐渐缓解。台风只是导火索,华南港口的拥堵,本质上是供应链对“极端事件+周期高峰”的应对能力不足。这场拥堵让行业深刻意识到,在国际贸易环境多变的今天,供应链从来没有“绝对稳定”,只有“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