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小伙伴们快坐好,安全带系系紧,今天咱来聊聊最近把全球航运圈惊掉下巴的大新闻——美国海关掏出的《第301条款船舶费用》,这哪是什么政策文件,分明是份打印精美的、单方面的“打劫说明书”!
关税问题还悬而未决,老美这前脚刚取消800美元以下的小包免税,后脚就往海运通道架起了收费站,大有一副“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的架势,把“吃相难看”四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海盗式“拦路打劫”
把美国的《第301条款船舶费用》这版“强盗条款”翻译成人话就是,10月14日起,只要是跟中国沾点边的船敢往美国的港口靠,就得先交“过路费”,而且这费用高得能把人吓出心肌梗塞。
别以为是三百五百意思意思就好,人家玩得是“按吨计费”的狠活——
中国公司所有或运营的船舶,一吨收50美元,一艘7万吨的集装箱货船,一次就得交350万美元,这还只是初始费率,到2028年还得涨到140美元一吨,到时候单次费用直奔980万美元而去。
更损的是中国制造的船,哪怕老板是外国人,也得按“18美元/净吨”和“120美元/箱”双重标准算,哪个贵按哪个收,费率也是逐年递增,主打一个“雁过拔毛”。就连运汽车的滚装船都没放过,每净吨14美元,船越大出血越多。
最搞笑的是缴费流程,得提前在老美财政部网站在线支付,晚了就不让卸货,活脱脱把“官僚霸道”和“互联网便捷”捏在了一起。人家还假惺惺留了豁免条款,美国自家的船、空船能免,合着这收费站是专门给别人设的?这操作跟村口恶霸收保护费有啥区别?无非是把“此路是我开”换成了“此港是我收”,文明底裤算是彻底撕下来了。
更绝的是这政策背后的逻辑:美国造船业市场份额连1%都不到,看着中国占全球超40%的造船订单、超60%的新接订单,眼馋得发红。打不过就玩阴的,跟小时候抢不到玩具就掀桌子的熊孩子一模一样,只不过这次掀的是全球贸易的桌子。
二、跨境成本涨得比火箭快
老美这巴掌看似打在船公司脸上,实则结结实实地扇在了中国跨境卖家身上,毕竟“船老板”也是要赚钱的。本来这两年做跨境就跟走钢丝似的,现在直接给钢丝上通了电。
首当其冲的就是物流成本爆炸式上涨。美西航线每个集装箱运费直接涨300-600美元,相当于在原有基础上猛增15%-25%。有卖家算过账,以前发一票100箱的家居货,物流成本占销售额15%,现在直接飙到30%。
更坑的是船公司还跟着凑热闹,赫伯罗特、马士基这些巨头趁机加征旺季附加费,40尺柜最高涨到2000美元,中远海运的综合费率甚至涨了2500多美元。
这还只是明面上的钱。新规实施后清关效率大跳水,以前3-5天能搞定的事,现在可能拖好几周,货物堆在港口每天都在产生滞港费。
亚马逊更狠,直接提高长期仓储费,沃尔玛还把延迟到港的罚金涨到货值的5%,等于卖家既要交政府的“过路费”,还要交平台的“违约金”,两头挨宰。
更糟的是成本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层层转嫁。船公司交的千万美元费用,最终全摊到每个集装箱上,而卖家要么自己吞掉成本、利润腰斩,要么涨价、销量砍半,怎么选都吃力。有做美区的服装类卖家吐槽,以前卖30美元的衣服能赚8美元,现在成本涨了12美元,售价跟着涨到45美元没人买,不涨就得赔本,未来的日子可预见的难熬。
还有更绝望的是,这并非单一打击,而是逐步叠加发力的“组合拳”。今年5月刚取消800美元以下小包免税,还有从特朗普上台后就不断升温的对中国关税,现在又来个船舶费,多重压力下,中小卖家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得比纸还薄。
有行业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15%的中小卖家考虑退出美国市场,还有的直接把店铺改成了“清仓模式”,希望赶紧清了库存、溜之大吉,谁知道哪天老美会不会脑子一抽抽,说所有“made in china”的都不给卖……
三、别慌!几招帮你“度难关”
虽说老美不讲武德,但咱跨境卖家也不是待宰的羔羊。面对老美一波波“人为制造的灾难”,如果还想再坚持坚持(毕竟美区曾是所有跨境卖家的掘金首选市场),还是有办法给自己留条活路的,这几招赶紧记好。
现在还在死磕直发模式的卖家,等于在裸奔。赶紧把库存往海外仓挪,把货物提前放到美国或加拿大本地,既能规避边境清关的麻烦,还能缩短配送时效。有卖家实测,用海外仓发货,不仅买家差评率降了40%,还避开了这次船舶费带来的部分成本叠加。
如果资金充裕,还建议卖家考虑“产能外迁”,把部分生产线搬到越南、墨西哥这些地方,利用《美墨加协定》等政策条款的关税优惠,本土化率达标后能有效规避原产地审查。不过要注意别踩坑,现在老美海关查得特严,虚假中转很容易被抓,到时还可能面临高昂的惩罚性关税。
2、物流想省钱 得玩组合拳
别再死盯一条航线了,现在得学会“多条腿走路”。美西港口堵得慌,就转美东的CLT2、BWI2仓库,虽然运费贵一点,但能避开爆仓延误。对时效要求高的3C产品用空派,低货值的家居用品用海卡,平衡成本和速度。
跟船公司签长协也有技巧,尽量把“费用上涨封顶条款”写进去,避免船公司随意加价,也防止这次突发的船舶费加价。还可以找几家靠谱的货代拼单,量大了能拿到折扣,比如联合多家卖家一起发货,运费能降10%-15%。另外要盯紧豁免条款,空载船、小于4000TEU的小船能免税,要是货量不大,找小型船舶运输更划算。
3、产品拼低价 不如拼价值
以前靠9.9美元包邮走量的玩法,现在彻底行不通了,得赶紧给自家产品“加buff”走品牌路线、高附加值路线。有个家居卖家给普通台灯加了智能控制功能,售价从29美元涨到49美元,虽然成本也涨了,但利润率也涨了一大截,这思路就对味了,消费者愿意为好产品买单,但不会为额外的运费买单,如果产品的利润率较高,遇到突发状况也有更多的操作空间。
另外选品也得“避雷”,多看看美国关税豁免清单,有些品类能享受政策红利,前提是不能反着咱自家的政策,还有就是避开重货、体积大的物品,这类货物流成本涨得最凶。可以多布局轻小件的高利润商品,比如3C配件、美妆工具,物流成本占比低,抗风险能力更强。
最后小A还建议卖家尽早开辟新战场,毕竟中美关系目前还未缓和,美国市场现在跟“雷区”似的,指不定哪天就“炸”了,世界那么大,不如多看看——比如跟美国一样老牌的欧洲市场、消费电子需求十分旺盛的日本市场,这些成熟市场上手相对简单。更香的还有拉美、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电商增速嘎嘎快,应该不少卖家尝到其中甜头了。
全球又不是只有美国一个买家,老美爱搞事情,咱就去拥抱更开放的市场,这就叫“你打你的,我做我的”。
四、中国反制!霸道终将打脸
卖家们也别太上火,国家肯定会出手的!老美以为咱会像软柿子一样人人拿捏?太天真了,中国主打一个:咱不惹事,更不怕事!后手反制大招精准打击老美痛处上。
比如9月29号刚施行的新修订《国际海运条例》,简直是为应对这种情况量身定做的“尚方宝剑”。里面明明白白写着:谁要是敢搞歧视性措施,咱就能依法反制,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加征特别费用”“限制港口准入”,甚至能不让他们获取中国海运的关键数据。这就好比老美刚掏出刀,咱直接亮出台法,告诉他“你这招违法,我能合法揍回去”。
这不,中国立马对等反制回去,交通部也发布了关于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的公告,同样是10月14日起开始生效,你就说这反制得及不及时。
不止于此,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两项关于稀土物项出口管制的公告,针对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国家,这一下真的打在老美的“产业链七寸”,特朗普一觉醒来差点情绪失控,在自家社交媒体上怒发千字长文……
只能说咱的反制,不跟你比横,而是跟你比谁更有章法。有律师分析,咱的反制是“战略对等、战术非对称”,不一定非要收一样的费,卡数据、限准入,有的是办法让他们疼。
这次老美以为靠设收费站就能卡住全球供应链的脖子,小A觉得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毕竟中国海运公司多掏的钱、卖家多掏的钱,这些钱最终都会转嫁到美国消费者头上,IMF早就警告过,海运价格翻倍会推高通胀,老美这波操作等于给自家通胀火上浇油。
最后再温馨提醒老美一句:别再玩这些“明抢”的套路了,全球化的今天,谁也离不开谁,学学怎么好好做生意,别做“制霸全球”的美国梦了,毕竟把别人的路堵死,自己路也走不远。咱跨境卖家,稳住心态见招拆招就好,好日子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