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在镜头前宣称"中方并未实际实施稀土出口管制"时,这场表面回暖的中美关系,正在暴露出深层的裂痕。

谈判桌上的笑容背后,是无声的角力。就在吉隆坡磋商释放积极信号仅仅两天后,美国财长贝森特的一番表态,让刚刚回暖的中美关系再度蒙上阴影

01

磋商成果,表面回暖

吉隆坡会谈确实带来了久违的积极信号。中美双方就一系列经贸问题达成基本共识,全球市场应声而起,亚洲股市普遍飙升,似乎预示着两大经济体关系的转暖

然而,贝森特的最新表态暴露了问题的另一面。美方宣称"中方并未实际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并暗示美方的关税威胁在磋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这种单方面的叙事,与中方强调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形成微妙对比。

表面共识之下,是双方对成果解读的明显差异。中方强调措施的"规范和完善",美方则突出自己的谈判成果。这种认知鸿沟,为未来的执行埋下了不确定性。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保持了战略定力,表示"愿同各国加强出口管制的对话交流",但同时也坚定地捍卫了中方的政策自主性。这场对话显示,吉隆坡的共识可能比表面看起来更加脆弱。

02

深层危机:稀土博弈与未解的结

稀土,这个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资源,正成为中美博弈的晴雨表。贝森特特意提及稀土问题,绝非偶然。

美方试图淡化中方管制措施的影响力,声称"并未实际实施"。但公开记录显示,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确实已经生效。这种表述上的矛盾,反映了美方在稀土问题上深深的焦虑。

稀土博弈背后,是科技主导权的争夺。从新能源汽车到军工产业,从智能手机到风力发电,稀土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上的主导地位,使得这一领域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牵动全球神经。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回应中保持了相当大的战略模糊。既未确认管制措施是否暂停,也未说明具体实施情况。这种模糊性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智慧的体现。

03

市场反应:乐观情绪下的谨慎暗流

尽管存在这些未解的问题,金融市场仍然对吉隆坡磋商的成果给予了积极回应。

韩国综合股价指数突破4000点,日本日经指数站上5万点,香港恒生指数收涨1.05%——这些数字确实令人振奋。避险资产黄金下跌1%,更反映出风险偏好的回升。

然而,细察市场深处,谨慎情绪仍在暗流涌动。美股期货的涨幅相对温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也显示出投资者对可持续性的怀疑。

这种矛盾心理在稀土相关股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贝森特试图淡化管制影响,但相关企业的股价波动仍然剧烈,反映出投资者对这一问题深层次的担忧。

04

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在于,尽管存在深刻分歧,但双方都有着维持关系稳定的强烈动机


对美国而言,通胀压力、经济放缓的现实需要稳定的中美关系。对中国来说,发展经济的中心任务同样需要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这种相互依赖,构成了关系稳定的压舱石。


然而,贝森特的表态提醒我们,表面的缓和下面依然是深刻的战略互疑。美方倾向于将任何进展都描绘成自己谈判策略的胜利,这种叙事方式本身就会损害互信的建立。


未来的关键,在于双方能否建立更加平等的互动模式。美方需要放弃"从实力地位出发"的傲慢,中方则需要在捍卫利益的同时继续扩大开放。只有这样,吉隆坡的积极信号才能真正转化为持续的动力。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200552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