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情感分析
文章导读
    “粉红营销”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营销方式。31年前的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把“同性恋”从精神疾患的名单上剔除,为纪念这一天,“国际不再恐同日”正式设立。这时候就要请出我们的“粉红营销”了。“粉红营销”是什么?此外,“同性恋”在海外大众视野中总是与时尚、品味、个性挂钩。

    “粉红营销”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营销方式。

    为什么神奇呢?因为用得好,直接写进案例教科书;用得不好,极易引起群体反感甚至游行示威;

    在分享什么是“粉红营销”之前,小编想问大家,尤其是爱刷微博的各位,在5月的时候是否有过印象——一个叫做“517”和“love is love”的话题在某天清晨突然被冲向热搜榜前十。

    517是什么?31年前的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把“同性恋”从精神疾患的名单上剔除,为纪念这一天,“国际不再恐同日”正式设立。

    而在中文互联网上,人们不约而同地开始庆祝,这个话题的最高热度冲到469万,让更多的人看见LGBTQ+(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跨性别者(Transgender)以及酷儿(Que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代表着其它未容纳在此的性少数群体)群体的存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LGBTQ+群体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友善。而伴随着人们对于LGBTQ+群体越来越友善,不少品牌都借之发力,纷纷围绕着彩虹人群展开猛烈的宣传攻势。

    那么面对庞大的LGBTQ+人群与他们背后的消费力,品牌们该如何把握住它们? 这时候就要请出我们的“粉红营销”了。

    “粉红营销”是什么?

    基于LGBTQ+群体文化和需求所产生的经济模式就是我们常说的“粉红营销”了,但它的历史也许比你想象得更早。

    1994年,宜家(Ikea)就在美国投放了一支以LGBTQ+人群为主角的广告。在这支广告中,两位男性正在一起挑选餐桌,宛如一对即将搬入爱巢的情侣,充满了浓浓的爱意。

    在当时的美国,平权运动尚未成燎原之势,这支广告遭到了严厉的抵制,宜家甚至还收到了一封炸弹威胁信,被迫撤掉这则广告。即便如此,人们依然将这支广告看做“粉红营销”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

    随着近年国际上同性恋群体权利意识的不断壮大,在经济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势力——粉红经济。

    福布斯网站一篇数据报道显示,2015年全球酷儿(queer)群体的购买力达3.7万亿美元,62%的人看到同性恋主题广告会直接回访商品页面,17%的观众有下单冲动,而看到普通广告,只有13%的人想要购买。传播力上,16%的受众对同性恋广告品牌有转发分享意愿,相较之下,对于普通广告仅有10%的人有分享意愿。

    另外,据美国LGBT研究咨询机构Witech Communications的数据显示,LGBT人群对于支持该人群的品牌会产生很高的品牌忠诚度——88%的同性恋以及70%的变性和双性恋受访者表示会优先选购表态支持LGBT人群的产品

    此外,“同性恋”在海外大众视野中总是与时尚、品味、个性挂钩。

    由此可见,“讨好”LGBT人群或者“迎合”同性恋平权风向的确是“有利可图”,不仅是将LGBT这一部分忠实受众收入囊中,也能让大众感受到品牌平等开放、前卫多元的风尚。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营销路径,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国际大牌乐此不疲地大玩“彩虹色。

    女性市场产品请关注“粉红营销”

    可能看了上段小编的描述,大家会觉得这种营销都是世界500强才会做的,我们小品牌没必要翻这些浪花。但是在今年5月14日,国货彩妆花西子的一条口红广告火了。

    视频自媒体人@KIMKILLS 搬运了一条视频,在这个视频中,这位外国网友大赞花西子GL向广告展现女性间唯美含蓄感情的同时表达了对于产品的强烈购买欲。

    要知道,虽然说花西子在国内已经名声响亮,但是在国外的知名度,它与各位卖家其实相差无几。

    这则视频其实早在一月份就已经在B站、微博和抖音有发布在国内,甚至有一定比例评论觉得这则广告拍的别扭故意甚至狗血,但是谁也没想到居然在4个月后意外在海外实现了“反向文化输出”,然后又重新被中国消费者围观。

    这次火爆到国外完全是一个偶然的破圈,是一次中国特色百合文化与欧美主流现实同性题材的碰撞。

    有相关机构调查显示,对“同性之间恋爱是正常行为”“与同性恋者交友”等方面,女性的接受度明显更高,比例分别为34%、45%,均比男性多出7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对待同性恋爱的态度上,女性比男性接受度更高,这也许是因为同样处于性别“弱势”的女性,更容易对同性恋群体产生共情,从而不吝支持与鼓励。

    对待“粉红经济”,女性或许持有更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品牌在投放广告时,目标受众性别以及投放平台用户特征都要作为重点考察对象,以此类推,人群的宗教、年龄、地域等等受众属性或许都要成为未来同性恋广告制作及投放过程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些忠告:

    在看完了上面两段小编对于“粉红营销”的“彩虹屁”之后,小编还是想要给大家“适当降温”。因为其实一直以来,与LGBT有关的营销就像一把双刃剑,盲点与机会并存。

    尺度要怎么把控?哪些敏感问题需要避免提及?如何真正站在LGBT人群的角度说好故事?这些都是需要谨慎思考的问题。

    在塑造”对爱包容“的形象以抢占消费者心智时,希望从多角度考虑,真正关注社会问题点及受众需求,设身处地、扎扎实实地将自己代入角色,避免“好心办坏事”。

    要知道,就在去年,连长期关注、研究LGBT人群、品牌slogan都是“释放真我”的百威都在骄傲月栽了大跟头,谁又说得准下一个百威不是你呢?

    而今年的骄傲月,“直女”碧梨Billie Eilish因为发布了疑似queer bating的po文,被群众直接撕上热搜头榜......

    最后,希望人们不是站在异性恋或者同性恋的角度、不是在传统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下判断,而是站在整个生命现象的角度判断同性恋现象。人生而平等且自由,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成熟的个体应当拥有自主选择性取向的权力。

    ——  END  ——

    小编熬夜写稿,需要你的"点赞"鼓励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58001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