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中美互降关税措施正式实施,大幅下调关税并在未来90天内暂停部分关税。持续数月的中美贸易紧张态势出现阶段性缓和,中美航线运输需求随之激增,运价大幅上涨,掀起一波“抢运潮”。
美线舱位紧张与运价飙升现状
我们海运业务咨询量在48小时内翻倍。大量企业选择提前补货并规划海外仓仓储空间。目前美线5月底发货的船只舱位已接近满舱,部分航线甚至出现爆舱现象,预计6月到港货物将使美国本土仓储资源进一步承压。从上海港、青岛港等主要枢纽的情况来看,5月中旬出口舱位预订率已达饱和状态。
与此同时,美线运价开启疯狂上涨模式。5月13日至今,40尺标准集装箱至美西报价从2200美元升至3500美元,增幅达60%;美东航线同期上涨38%,部分船司6月报价更是突破4700美元。达飞轮船已经向客户发出费率通知,6月1日至14日,美西运费将调涨至6100美元,美东运费将调涨至7100美元。6月15日起,从亚洲到美国、加拿大卸货港口的旺季附加费将再上涨4000美元。
对跨境出口企业的影响
成本压力剧增
对于跨境出口企业来说,运价飙升直接导致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如果企业采用CIF等条款结算,运费上涨会直接侵蚀利润空间。以一个月出货10个40尺集装箱到美西的企业为例,按照当前运价涨幅,每月运输成本将增加13000美元左右,这对于许多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即便采用FOB条款,看似运费压力由进口商承担,但长期来看,进口商可能会因为成本上升而压低采购价格,或者减少订单数量,最终还是会影响到出口企业的收益。
交货期难以保证
舱位紧张使得货物订舱难度加大,企业可能无法及时将货物装上船,从而导致交货期延迟。而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来说,交货期延迟可能会导致客户投诉、差评,甚至退货,这不仅影响店铺的口碑和排名,还可能面临平台的处罚。对于一些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商品,如节日礼品、季节性服装等,交货期延迟可能会错过最佳销售时机,造成货物积压,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库存成本。
库存管理难度加大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运输延误和舱位紧张问题,企业可能会选择提前备货,增加库存水平。但这又会带来库存管理的难题,一方面,库存积压会占用大量的资金,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另一方面,过多的库存还可能面临贬值、损坏、滞销等风险。
应对策略
优化物流方案
跨境出口企业可以考虑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如海运+空运、海运+陆运等,以降低运输成本和风险。对于一些高价值、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商品,可以选择部分采用空运,虽然空运成本相对较高,但速度快,可以保证货物及时送达。
加强供应链协同
与供应商、物流等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保持密切沟通和协作,共同应对市场变化。提前告知供应商出货计划,确保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和生产的顺利进行。与物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舱位信息和运价动态,以便做出合理的运输安排。
调整销售策略
根据运输成本的变化,合理调整产品价格,将部分成本压力转移给消费者。但在调整价格时,避免因价格过高而失去市场份额。同时,企业还可以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提高产品的利润率,以抵消运输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此外,拓展销售渠道,寻找新的市场机会,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合理规划库存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库存水平。避免过度备货,减少库存积压的风险。同时,及时调整库存策略。对于一些季节性商品或促销活动商品,提前与供应商协商,采用灵活的采购方式,如分批采购、寄售等,以降低库存成本。
美线舱位紧张和运价飙升给跨境出口企业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机遇。只要企业能够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优化物流方案,加强供应链协同,调整销售策略,合理规划库存,就一定能够在这场市场变革中化危为机,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