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2025年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情况分析报告》显示,A股上市公司2024年度ESG信息披露率达46.09%,其中强制披露主体披露率高达94.90%。随着第一个系统规范上市公司ESG发展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规定——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落地,ESG正从"可选动作"变为"必做题"。
宁德时代、腾讯、小米、美的等名企早于年初便披露ESG报告——这个在2004年就已提出的概念如今为何席卷全球,吸引超99%A股千亿市值企业参与?ESG究竟是什么?ESG信息披露为何逐步成为A股龙头企业“标配”?
ESG到底是什么?三个字母背后的商业逻辑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治理(Governance)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
看似简单的三个维度,实则构建了一套全新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它不再仅关注企业的财务数据(如利润、营收),更要求企业回答:"你对环境做了什么?""你如何对待利益相关者?""你的决策机制是否公平透明?"
环境(E)
衡量企业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碳排放量、能耗这些"硬指标",还包括水资源管理(如是否循环利用)、废弃物处理(如是否实现零填埋)、生物多样性保护(如是否破坏栖息地)等。
例如,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要求2030年前所有门店使用可降解杯具,并通过"共享种植者支持中心"帮助拉美及云南咖农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这些行动直接提升了其环境维度得分。
社会(S)
聚焦企业与人的联结。既包括员工权益(如薪酬公平性、职业健康安全),也涉及社区关系(如是否参与公益)、消费者权益(如产品安全)、供应链管理(如是否使用童工)。
2021年,某快时尚品牌因被曝光在孟加拉国代工厂使用14岁童工,其社会维度评级从AA级暴跌至C级,股价当日下跌8%。这印证了一个事实:社会风险可能直接转化为财务危机。
治理(G)
聚焦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决策过程。核心是董事会结构(如独立董事占比)、管理层激励(如是否存在短视行为)、反腐败机制(如关联交易透明度)。
以某新能源车企为例,尽管其在环境领域表现突出,但因董事会被创始人家族高度控制、高管薪酬与安全指标脱钩等问题,治理维度评分长期低于行业平均,这也成为部分机构投资者减持的理由。
为什么上市公司普遍注重ESG发展?
过去十年,ESG从非营利组织的倡导工具,演变为全球资本市场的底层逻辑,背后是三大核心驱动力:
1、投资者及消费者需求转变
很多机构投资者已将ESG视为关键投资标准。投资者认为,诸如气候灾害、劳工纠纷、治理腐败之类的ESG风险可能转化为财务损失,如罚款、诉讼、供应链中断,因此通过ESG评估筛选“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这让企业意识到:忽视ESG可能付出远超利润的代价。
其次,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千禧一代及Z世代其消费理念也发生了转变:根据德勤发布的《2024年Z世代与千禧一代调查》,79%的Z世代和81%的千禧一代希望企业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可持续的消费选择;64%的Z世代和63%的千禧一代愿意为购买环保可持续产品支付更多费用。
对于企业而言,其ESG表现会直接影响消费者选择与品牌溢价能力,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将ESG融入产品设计与服务逻辑。
2、ESG与财务回报的正向循环
ESG的长期价值不仅体现在风险规避,更通过市场认可与业绩增长为企业创造直接收益,形成“ESG表现→市场信任→财务回报”的正向循环。
第一,ESG绩效直接影响企业增长速度
商道融绿《A股ESG评级分析报告2024》显示,2018-2024年间,ESG绩效头部上市公司的平均增幅达42%,而尾部公司同期总体增幅仅为17%。这一数据印证:ESG表现优异的企业,其业务扩张能力与抗周期韧性更强。
第二,ESG评级与股价表现强相关
《报告》研究发现,在沪深300及中证500成分股中,ESG评级与股价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其中:
· 由行业内ESG评级最高的20%公司组成的沪深300择优指数近8年年化超额收益率超5.3%;
· 由行业内ESG评级提升最快的20%公司组成的沪深300进步择优指数近8年年化超额收益率超6.5%。
这表明,资本市场已为ESG表现优秀或快速改进的企业赋予更高估值溢价。
第三,ESG实质性议题与财务回报高度契合
通过对A股全行业的研究,商道融绿发现:75%的ESG实质性议题(即对企业财务有重大影响的关键ESG因素)在未来两年的传导机制与预期一致;部分行业中,最高级别的ESG实质性议题与财务结果的匹配度甚至达100%。这一实证研究直接支持了“ESG投资有效性”,证明关注ESG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挖掘财务价值的投资策略。
3、政策与标准的强制约束
全球ESG相关立法不断完善:
· 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要求2026年起近5万家企业(包括在欧上市的外国公司)按统一标准披露ESG数据;
· 2024年沪深北证券交易所联合发布了A股首个统一、标准、实用的ESG披露标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指引》圈定的ESG强制披露名单涉及约468家公司,市值占比51%,A股自此迎来ESG强制披露时代;
· 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拟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特定范围的碳排放数据。 此外,新加坡、日本等国也陆续出台ESG信息披露规则。这些政策让ESG从"可选动作"变为"必做题"。
ESG的普及,本质是市场需求、商业价值、政策约束三大力量的交织推动。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ESG已从“倡导工具”演变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如何开展有效的ESG实践?
ESG实践并不是一项一劳永逸的行动、也不是一个单独的附加项目,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融入企业发展各个方面的持续行动。
01、战略规划
企业需要从战略高度明确ESG定位,明确企业ESG方向,并设定可量化的目标及责任主体,监督执行进展,避免落于形式化的窠臼。
02、执行落地
建立数据收集与管理体系:
建立可靠的系统来收集、验证和管理ESG相关数据(如能耗数据、碳排放数据、员工多样性数据等),确保数据准确性、可追溯。这是披露和改善的基础。
将ESG融入核心业务流程:
如供应链管理、产品研发与创新、生产运营以及投资与融资环节,让ESG实践切实落实到企业发展管理的各个方面。
定期编制与发布ESG报告:
参照GRI、SASB、TCFD等国际主流标准,定期发布独立的ESG报告或整合报告。
保证ESG报告质量:
ESG报告内容应数据准确、叙述平衡、重点突出,既要展示成就,也要坦诚面对挑战和改进方向。
寻求第三方鉴证:
邀请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对ESG报告中的重要数据进行审计鉴证,大幅提升报告的公信力。
与利益相关方持续沟通:
除了年度报告,还应通过投资者会议、企业官网、社交媒体、客户沟通等多种渠道,主动、持续地披露ESG进展,回应各方关切。
03、持续完善
ESG实践不是一次性的项目,而是一个持续优化的旅程。为了长远的发展,企业需要根据业务以及环境变化,定期更新迭代ESG战略及目标,并关注业内ESG动态,适时调整企业ESG发展方向,利用新技术来提升ESG管理效率。
ESG的本质,是一场关于"企业存在目的"的认知革命。工业时代的企业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而ESG时代的企业需要平衡股东、员工、环境、社区等多方利益。这种转变并非否定商业逐利性,而是通过更可持续的方式实现长期盈利。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ESG已不再是少数企业的"道德标签",而是全球经济转型的底层逻辑。当一家企业的价值不仅由财务报表定义,更由其对环境的贡献、对社会的责任、对治理的坚守共同决定时,我们离商业向善的愿景就更近了一步。这或许就是ESG最深刻的意义:它不仅要求企业"做得好",更要让企业"活得久"——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透支后代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