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碳中和认证?
碳中和认证(Carbon Neutrality Certification)是由权威第三方机构依据国际标准(如PAS 2060、ISO 14064等),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碳排放进行量化评估,并通过减排措施与碳抵消相结合,最终实现“净零排放”的认证过程。其核心在于:
1、精准核算
通过生命周期分析法(LCA)计算产品从原材料到废弃的全过程碳排放。
2、科学减排
制定可执行的减排计划,优先降低自身排放。
3、合规抵消
对无法消除的剩余碳排放,通过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森林碳汇等实现抵消。
认证结果通常以证书形式体现,代表企业或产品符合国际认可的碳中和标准。
二、为什么要进行碳中和认证?
1、应对国际政策法规
欧盟、美国、中国等已立法要求高碳行业履行减排责任。例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自2023年试运行,要求进口商申报产品碳足迹,未达标者需缴纳高额碳关税。
案例:特斯拉通过供应链碳中和认证,规避了欧盟市场的碳壁垒,2023年出口欧洲的电动车增长35%。
2、满足消费者与投资者需求
全球65%的消费者更倾向购买碳中和标识产品(麦肯锡2023报告),而ESG投资规模已突破30万亿美元,认证企业更易获得绿色融资。
3、提升品牌竞争力
苹果公司承诺2030年全产业链碳中和,带动超200家供应商完成认证,巩固了其“环保领导者”的市场形象。
4、开拓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
进入欧盟、北美等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产品,需强制提供碳中和认证。
三、哪些产品和国家需要碳中和认证?
重点行业产品
建筑与交通:绿色建材、电动汽车、航空燃料
强制或鼓励认证的国家/地区:
四、碳中和认证流程与周期
1、测量——精准量化碳足迹
◆划定排放边界:涵盖直接排放(如生产燃料燃烧)、间接排放(如外购电力)、价值链排放(如员工通勤、物流运输)。
◆数据收集与计算:需完整12个月的运营数据,采用国际标准模型(如ISO 14064)量化碳排放。
◆关键工具:推荐使用经认证的碳管理软件或第三方机构服务,确保数据准确性。
2、减排——制定科学减碳计划
识别重点排放源:例如某制造企业80%排放来自生产线能耗,可优先升级设备或改用绿电。
◆制定短期与长期目标:如“2025年单位产值碳排放下降20%”,并与国际标准(如SBTi)对齐。
3、抵消——合理选择碳信用
◆项目类型:优先支持国内可再生能源、森林碳汇等项目,确保抵消量可追溯且符合国际标准(如VCS、GS)。
◆避坑指南:警惕“漂绿”风险,选择经第三方核证的碳信用,避免重复计算。
4、验证——第三方机构审核
◆选择权威机构:国际认可机构包括SGS、TÜV莱茵、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等;国内新兴机构如拓肯咨询也提供本地化服务。
◆审核内容:核查排放数据真实性、减排措施有效性、抵消项目合规性。
5、认证与标识使用
◆签订许可协议:获得认证后,企业可使用机构标识(如PAS 2060认证标志)于产品包装、官网等场景。
6、持续改进与信息披露
◆年度更新:认证需每年复核,企业需持续优化减排措施并更新数据。
◆ESG报告披露:通过年报、社会责任报告等渠道公开进展,增强投资者信心。
办理周期:资料完整的情况下4-8周
五、所需材料
1、产品碳足迹报告
2、出具认证证书
3、申请气候友好承诺标签
需要依据销售量核算碳补偿重量并购买碳补偿
包含一吨的碳补偿费用和官费
六、未来趋势:从认证到零碳转型
随着国际碳监管趋严,碳中和认证正从“加分项”变为“入场券”。截至2023年,全球已有89个国家将碳中和纳入立法,覆盖92%的GDP。对企业而言,获得认证不仅是合规需求,更是重塑商业模式、抢占绿色市场的战略机遇。
行动建议:
出口型企业应提前布局碳核算,优先选择国际互认标准(如PAS 2060)。
联合供应链上下游共同减排,降低认证成本。
将碳管理纳入企业数字化系统,实现动态监测。
碳中和认证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企业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创新,在低碳经济浪潮中赢得先机。正如联合国气候报告所言:“碳中和不是终点,而是人类与自然重新连接的起点。”
通过系统化的认证实践,企业不仅能跨越贸易壁垒,更将引领全球向可持续未来加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