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王之子”何猷君,创造了两个最新纪录:亚洲最年轻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创始人、“中国电竞第一股”创始人。何猷君在聊商业布局时曾说,做企业要学会“拆分”,把重资产和轻资产、成本和利润分开,风险低了钱才好赚。
几年前,小博的一个外贸行业客户被25%的企业所得税和繁琐的外汇结算压得喘不过气,利润折半,现金流紧张。客户打美金到大陆账户,结汇要等一两周,好几次耽误给工厂付款。直到真正理解了何猷君那句“把重资产和轻资产分开”,并将生意拆解为“大陆生产+香港利润”,一切才豁然开朗。这不仅是一个税务技巧,更是一场深刻的商业逻辑重构。
接下来小博将以第一视角为大家展开详细讲述。
一、拆分的本质:不是多开一家公司,而是重构业务逻辑
我最初以为“拆分”就是注册两家公司走流水,后来踩了坑才明白,真正的拆分,是让不同主体做最专业的事,形成合规且高效的业务闭环:
大陆公司管“生产”:扛成本,享优惠
主攻生产制造、原材料采购和国内物流。这些环节虽然利润薄,但留在内地可享受小微企业税收政策——年利润300万以内所得税仅5%。我把所有生产相关成本扎实地放在大陆公司,既符合税务要求,也做实了成本中心定位。
香港公司:做利润,管资金
所有海外客户改与香港公司签合同、支付美金。香港公司再以“委托加工”名义向大陆公司支付费用,剩余利润留在香港。香港利得税仅16.5%,且首200万港币利润税率低至8.25%。外汇自由流动,资金周转效率大幅提升。
就像海外客户下 100 万美金家具订单,香港公司先收全款,付 80 万给大陆公司当加工费,剩下20 万利润缴 1.65 万税就行,比全放大陆公司缴4.5 万税,省了 2.85 万。
二、踩过坑才明白:合规的拆分才是真拆分
我也曾想走“捷径”。有中介说香港公司不用做账审计,直接走流水即可,差点掉进税务稽查的大坑。后来我彻底搞懂:所谓拆分,必须在合规框架下运行。这两个关键点必须守住:
业务真实性与证据链完整
香港公司必须有真实贸易行为。我与客户的合同、付款记录、大陆公司加工费发票、物流提单全部对齐,形成完整的业务证据链,避免被认定为“空壳公司”或“转移定价”。
关联交易定价合理
大陆公司向香港公司收取的加工费必须符合市场公允价值,不能为少缴税故意抬高香港公司利润。我参考行业平均利润率,把加工费设定在订单总额的70%-80%之间,既留出合理利润空间,也经得起税务稽核。
三、从注册到维护:三步搭建可持续的拆分架构
①注册匹配业务,形成闭环
我第一次注册香港公司时随手填了“国际贸易”,结果银行开户时因“与大陆母公司家具生产业务不关联”被拒。后来把香港公司经营范围明确为“家具进出口贸易、国际货物运输代理”,形成“生产-销售”闭环,顺利通过审批。
②开立实体账户,打通跨境结算
千万别贪便宜开电子账户——我最初开的那个连欧元(我的欧洲客户比较多)都无法接收,客户差点流失。后来转开香港汇丰银行实体账户,支持多币种收款,还能绑定PayPal,资金到账速度快了一周以上。
③后续维护:审计千万不能省
香港公司每年必须做审计报税,哪怕没有利润也需做零申报。我委托专业机构整理全年合同、发票、银行流水等制作审计报告,一年费用约2000多港币,比逃税被查最低1万的罚款划算太多。
四、不止于节税:拆分带来的系统效率提升
“大陆生产+香港利润”模式运行一年后,公司整体税负下降了近40%,最大惊喜是外汇自由了。以前结汇要填一堆表,现在香港公司直接收美金,想什么时候结汇就什么时候结:
香港公司直接收取外汇,可自主选择汇率高点结汇,去年仅汇兑收益就多了5万多;
资金流转不再受制于漫长审核,能更快向工厂付款,供应链关系更稳固;
大陆公司安心控成本,香港公司专注拓市场,各司其职,管理更清晰。
写在最后
现在才懂,何猷君的“拆分”不是大佬专属,小老板也能落地。拆的不是业务,而是风险;分的不是流水,而是职能。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主体,,大陆公司专心控成本,香港公司专心赚利润,生意做起来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