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中美关税降了;坏消息,美线运价飙升,一舱难求。
外贸人怨声载道:
不怪大家震惊,这次涨价来得太快,太猛。
中美互降关税不到24小时,各大船公司陆续宣布上调美线海运费。
MSC :
6月1日起,推出最高达2000美元/大柜的旺季附加费,加价后,美西基本港跳至6000美元/大柜。个别内陆点多式联运(IPI)的运输费用更是上涨至9700美元/大柜。
赫伯罗特:
6月1日起,美线运费将推涨3000美元/大柜。
达飞:
6月1日至14日,美西运费将调涨至6100美元/大柜,美东运费将调涨至7100美元/大柜。
美森轮船:
自5月22日起,对所有从中国上海、宁波及厦门去往美国的大柜涨价,涨幅为1500美元/大柜。
长荣:
在5月15日至5月31日,推涨GRI,涨幅为700美元/大柜。5月23日,再次推出旺季附加费,幅度为1500美元/大柜。总计涨幅将高达2200美元/大柜。
美线爆舱涨价后,引起了连锁效应。
根据财联社采访:“中东、非洲航线也爆舱了。手头一项中东业务,(较开航)提前10天订,都没订到舱,运价也涨了一两成。就在刚才,MSC还通知,地东线已无特价舱,执行FAK费率。”
说句实话,很多低价值商品,根本扛不住这么涨价。外贸人现在痛并快乐着:关税下降,订单回暖。美线价格上涨,舱位难求。
一、为什么价格大涨?
1. 关税下降后,大量被压抑的采购需求集中释放。
2. 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具有不确定性,大众抓紧90天窗口期,人为制造“抢运潮”。
3. 这段时间本来就是外贸旺季。传统外贸旺季(如圣诞备货、开学季)加上原有库存消耗殆尽,货量远超平常。
4. 船公司的定价权垄断。在需求暴增时,航运公司集体推高运费并收取拥堵附加费、燃油附加费等。
二、外贸人如何应对?
1.选择更有利的外贸条款
EXW、FOB条款运输成本由客户承担,因此也不太担心运费问题,风险较小。
若客户要求一定要其他条款,可以在签订合同前与客户商量,当前海运费波动较大,报价中的海运费仅作参考,或者约定一个运费区间,超出的费用按实结算。当然,记得将航运公司的涨价通知/公告发给客户,作为佐证。
2.客户嫌弃运费太贵怎么办
①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降低客户成本
先给客户解释清楚涨价原因。最好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多元化方案:
分批订舱:优先发运畅销型号;次批补充常规型号;末批观察关税走向。
弹性调整运输周期:优先选择慢航次;搭配部分快船仓位(确保核心产品准时到港);启用混合运输方案;与其他客户拼装等。
②引入第三方物流比价,透明化流程
可以多问几个货代,给客户多方价格对比表,让他自己权衡。
如果客户还是不放心,不妨让他自己去找找货代,你说一万遍,不如客户自己体验一遍。话术可以参考AI:
Given the recent volatility in shipping rates, you might consider contacting a local freight forwarder for comparative quotes. They often have access to regional carrier discounts and can ensure smoother customs clearance with their local expertise.
鉴于近期海运运价波动较大,建议您联系当地货代获取对比报价。他们通常能获取区域性船公司折扣,且凭借本地专业经验可确保清关流程更顺畅。
Some clients have found it beneficial to compare quotes between origin and destination agents. Would you like us to share the cargo specifications (weight/volume/HS code) for you to request rates from your local partners?
部分客户认为对比起运港与目的港代理的报价颇有裨益。是否需要我们分享货物规格(重量 / 体积 / HS 编码),以便您向本地合作伙伴询价?
③调整报价结构,降低运费冲击
就像我们淘宝购物:商品89,邮费10,真贵;商品99,包邮,买了。
因此,外贸人可以适当上调货值,降低运费,既能平衡整体成本结构,也可降低客户对运费的敏感抵触,更利于促成合作。
不过,根据反馈,由于库存压力,以及特朗普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大部分美国客户,都只是一味地下单。
三、最后的话
最后,说点题外话,在一片焦虑声中,看到不少外贸人对于美国市场持悲观态度,认为90天不过是美国的缓冲期。
未来到底如何,谁也不敢下定论。对于我们普通外贸人来说,最重要的是:
1. 抓紧做好眼下的事,该催单催单,该发货发货,利用好90天窗口期。
2.老生常谈的事情,长远来看,外贸企业要摆脱依赖:
● 避免美国单一市场,发展新兴市场。
● 提高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增加产品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