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情感分析
文章导读
    据此能够推断,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电子产品的出口仍将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除了安全认证,环保指令是我国电子元器件类产品出口过程中遇到的又一技术壁垒。

    自我国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便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十几年来,我国电子产品出口的规模持续增加,造就了中国电子产业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就在我国对外贸易处于大好形势之下,美国欧盟日本频频以绿色、安全、节能为借口,在双边贸易过程中不断针对我国电子产品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以达到保护其本国电子产业和市场的目的。根据工信部和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有八成以上的电子制造企业、五成以上的电子出口产品先后遭遇过各种名义上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就有数百亿美元之多。据此能够推断,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电子产品的出口仍将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随着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因而对于电子产品的质量、性能、外观、实用性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水涨船高。这就导致了美国、欧盟、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颁布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数目愈来愈繁多,内容愈来愈具体,我国电子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形势也愈来愈艰巨。其中,以计算机类、家电类、 电子元件类产品、集成电路和通信类产品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最为明显。

    随着我国对计算机和软件行业重视程度的增加,对其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的加大,我国的计算机和软件类产品的出口额数年来都十分可观。然而就在享受着高出口额的同时,计算机类产品也在承受着高门槛的贸易壁垒。欧美日韩等国主要采取核心专利认证、技术标准法规的颁布等手段,对我国计算机类产品的出口实施技术壁垒。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计算机与软件产业发展的水平,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计算机类相关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逐步占据了中流砥柱的位置。然而我国出口的计算机与软件类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发达国家恰好利用了这一劣势,通过发布多种技术法规的手段,屡次提高进口我国计算机类产品的门槛。从而达到对我国计算机与软件产品控制进口数量、削弱产品成本、挤压利润空间的目的。

    目前,我国家电制造企业的队伍不断壮大,曾几何时反倾销一度成为我国家电类电子产品出口贸易之路上的绊脚石。然而,现如今披着合法外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却成为了阻碍我国家用电器类产品对外贸易的罪魁祸首。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往往会搬出安全认证、国际标准、节能环保、质量安全体系等制度,来抬高进口我国家电产品的标准,以达到其保护民族工商业,稳定国内市场的目的。由于家用电器类产品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产品是否安全节能、绿色环保,直接关系着人身的健康安全与发展。所以一些发达国家乐于打出环保牌,以此作为限制进口我国家电类产品的借口,如《废电器电子产品法案》、《耗能产品环保设计指令》、《关于限制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等相关法规的颁布,不但会导致我国家电产品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还会造成出口贸易额的严重下滑。

    电子元器件产品主要包括低压电器、灯具、电动工具等相关产品。欧盟对电子元器件类产品实施的是强制性的CE安全认证,对于符合欧盟标准的此类产品会贴附CE标识,表示该产品有资格被进口至欧盟国家。相应的美国有UI认证,日本有JIS认证,所有的没有通过该国安全认证的电子元器件类产品都被强制性地拒之i。除了安全认证,环保指令是我国电子元器件类产品出口过程中遇到的又一技术壁垒。欧盟在2005年到2007年间,先后颁布了WEEE、ROHS和REACH三大“绿色指令”,这意味着在环保和安全方面,欧盟对电子电气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向欧盟出口的几乎全部的电子电气设备都面临着这三大“绿色考验’’,其中有七成产品的出口额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三大法规的出台,不仅使我国出口的电气产品的成本逐年增加,而且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电子电气类产品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电子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相关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同时还缺乏创新意识。我国有些电子产品无法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不仅因为发达经济体规定的技术标准过高,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我国电子领域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我国生产的电子产品在质量、性能方面的竞争力还远不如发达国家。我国在价格方面有相对优势,但低价格也是与低质量、低技术成正比的,因此一些我国出口的电子产品在发达国家眼中是廉价的代名词。我国一些电子生产企业往往过于注重通过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来实现利润的增加,然而忽视了科技研发的重要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无法吸引留住研发人员和技术精英。从企业到社会再到国家,我们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严重欠缺的。我国电子产品的生产一度是以贴牌加工为主要内容,产品在机械化生产的同时很少赋予我们自己的创新理念。一些电子产品的外观、性能等方面更是模仿国际上受欢迎的产品,被社会各界称之为“山寨”。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8024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