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ikTok电商的全球版图里,健身并不是最容易的赛道,却是最能看出“内容力+供应链”谁真的会玩的赛道。飞尔Flybird用一年时间,把一个中国品牌做到TikTok全球第二,健身类目TOP1,飞尔Flybird的内容电商的方法论——值得被记录的。
本次我们对话的是飞尔Flybird-运营总负责人-谢骏程,业务的核心操盘手,他在2023年6月就进入美区TT项目,用3个月打穿一个品类完成过服饰类目的第一,2024年加入飞尔后,在黑五前把盘子打满,最终把飞尔送到TikTok全球健身第一的位置。
*飞尔TTS后台截图
在过去两年,大家都在说“TikTok能不能跑出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品牌”。很多人说难,平台新、规则变、达人不好管、内容不好做、供应链走得慢。但偏偏就有这样一拨人,安静地把商业底层拆完、把内容打法打透、把货做成了“美国人真正会买的中国货”,然后一不小心,做到TikTok全球健身类目第一。本文就是其中一位操盘手的实录拆解。
他是谁?
2023年6月开始做北美TT项目,3个月做到服饰赛道第一。
2024年6月加入飞尔Flybird,半年时间赶上黑五,直接把飞尔送上了TikTok健身类目TOP1。
到2024年底,飞尔稳坐TikTok全球健身类目第一。
更重要的——这不是一次“砸钱买榜”,而是一套能复用、能复制给亚马逊大卖、也能复制给国内抖音商家的跨平台出海打法。
下面是他拆给我们的全部底层逻辑。
从红利期杀进去:先抓平台,再谈品牌
他没有从“品牌故事”开始,而是从平台的时间点开始。“23年6月开始做TT,9月平台全闭环,那个时候是美区真正的风口期:流量巨大,但商品稀缺。我们做的事情就是——疯狂发样、疯狂测素材、疯狂堆分发,一个月不到冲到了当时TT服饰类目的第一名。”
这句话背后有三个关键前提:
1.顺势比用力重要:TikTok刚闭环的那几个月,是“流量>货”的阶段,谁能把内容先占上去,谁就能拿到第一个壁垒。
2.用内容起盘,不用货起盘:不是先去“找一款爆品”,而是先看“这个平台什么内容能爆”,然后反推供应链。
3.利润要算得出:他当年第一年做完,全年纯利能做到35%,这说明这不是一个“刷GMV讲故事”的打法,而是能真实落地的经营。
也正是因为这段对TikTok内容分发逻辑的“吃透”,他到了飞尔之后才敢说——“TikTok健身我们能做第一,而且是真第一,不是单品偶发爆”。当时平台刚闭环,美区是典型的‘流量大但还没货’的阶段。那个时候能做的事其实就一件——先把内容铺上去,再反推供应链。”
他回忆,23年9月以后TT美区进入全闭环,整体流量开始爆发,而优质商品和成熟团队却很少。正是在这样的“供应端缺口期”,他靠着大量发样+大量分发+大量拿样本素材,不到3个月就冲到了当时美区服饰类目的第一。那一年,他们的整体净利能做到约35%,证明这不是“刷数据”的打法,而是一条真正跑得通的经营路径。
飞尔为什么能在TikTok做成“全球健身第一”
他说得很直接:“第一步是抓到TTS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定位;第二步是选一个对的切口;第三步才是用内容把它推到极致。”
飞尔的打法,一句话概括就是:“先品,再量,再护城河。”
1. 先品:从亚马逊选TikTok还没有的爆品
他们不是拍脑袋,而是反向做了一件很聪明的事:
先去看亚马逊上卖得很好的健身小器械。
再看TikTok上有没有对应的内容、有没有对应的价格带。
再看这个品在TikTok的推荐逻辑里能不能演示、能不能动态拍。
再反推供应链能不能跟上。
“我们是以踏步机作为切口进去的,那一款在TTS总共卖了100多万件,就是这一款把盘子撑起来的。”
2.再量:用爆品周期去设计供应链节奏
他把TikTok的一个品类周期拆成了“6个月模型”:
前2个月:打品期,市场还是真空,先靠内容把动销养起来。
后2个月:竞对会上来,必须做好价格、库存和内容的反制。
这个拆法很少有人说得这么清楚,因为它不是拍内容的人总结的,是真正看过海运周期+平台节奏+对手进场速度的人总结出来的。
“我们知道别人从中国发货到美国也要两个月,所以我前4个月吃肉,后2个月准备打别人。我要在利润还很充沛的时候,把别人扼杀掉。”
3.最后才是护城河:产品力要大于营销力
“我们不是只靠投流。美区市场看专利,看外观,看结构。要投入自研成本,做硬壁垒,这样你的营销打法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在他的体系里,内容只是加速器,产品才是护城河。
TikTok≠亚马逊是“流量引擎+销售闭环”的新物种
他反复说了一个观点:“TikTok不是货架电商,是流量引擎。”
这句话对两类人特别重要:
亚马逊大卖:你有库存、有物流、有品牌词,但你没有内容。
国内抖音商家:你有内容、有直播、有短视频,但你没有海外供应链。
他把这两类人的卡点说得很透:
“亚马逊商家能不能做TT?当然能。但他们不懂内容电商的运营逻辑。”
“国内内容商家能不能做TT?当然能。但他们没有成熟的海外供应链,也有语言门槛。”
所以他给的结论是:TikTok其实是这两拨人的“交叉口”
你有货,但没内容 → 来TikTok补内容
你有内容,但没海外货 → 来TikTok补供应链
而TikTok的价值在于:100次播放能给你6~10次跳去亚马逊或独立站的点击,你就能用TikTok去“喂你的品牌词”。
“做过亚马逊的都知道,品牌词是最便宜的。怎么让品牌词占比放大?就是让TikTok去帮你做认知,然后你再在亚马逊成交。”
这其实就是他口中的“用TT做外面的大漏斗,用亚马逊做里面的转化池”。
为什么是健身?为什么能做成第一?
很多人做TikTok是抄类目,但他不是。他是先看人群,再看内容,再看货。他观察到的美区健身用户画像是这样的:
1.核心人群是家庭主妇:有时间、有场景、家里有空间、希望管理身材但不想去健身房。
2.第二层是Z世代、大学生、想练但不想太麻烦的人:喜欢有趣、喜欢短平快的训练。
3.还有一层是美国“小镇青年”:住得偏、健身房不方便,但家里大,很适合买居家健身器材。
这三类人共同的特点是:要的是“我能做到的健身”,而不是“高难度训练”。
所以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们后来能把甩脂机、美腰机、臂力器都做起来:“美国肥胖率很高,他们想要的是‘尽量少的力气→尽量大的成果’,我们正好有一批国内新奇特的产品,可以做内容演示,可以做动态展示,也能匹配美区的价格带(50~100美金)。这就是一条非常通的路。”
这里有一个很值得国内商家记住的点:
TikTok卖的不是“高性能”,卖的是“我懂你为什么不去健身房”。

*素材展示
达人这块,他的思路也和大部分人不一样
很多人做TikTok还是停留在“找达人”这个阶段,他说他们已经从“找达人”走到了“养达人”:
“去年年初的时候,我们的竞争业态还是筛选达人;但后来我们发现,美区达人有量,但没有成熟的达人数字化运营思维。所以我们就要把国内抖音走过的一套‘内容审美+内容节奏+选品推荐’的方法,反过来赋能给他们,让他们也能成长、也能卖得长。”
这句话的信息量很大,说明他们在做的其实是“品牌-达人共生系统”,而不是“今天你帮我发一条”。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做到“不是一条视频爆,而是一条品爆”:
“TT现在还没有到‘超头部KOL一蹴而就’的阶段,它是KOC聚合把一个链接干起来的阶段。所以你要知道的是‘哪个品能爆’,而不是‘哪条视频能爆’。”
全球化怎么做?不是重做一遍,而是做“细节本地化”
他也讲了飞尔的市场布局:
美国、墨西哥是主战场
但他强调了一点:大架构是标品出海,但细节要本地化。比如:
日本市场身高体重区间不一样 → 尺寸要缩
日本有文化偏好 → 可以做印花、做造型
美区训练强度要高 → 功能要足
这样做的结果是:用户体验是本地的,但品牌是全球的。
他对“品牌出海”的理解比很多做营销的都要狠
最有意思的一段在后面。当聊到“TikTok对中国品牌的意义”时,他没有说“这是一个新流量入口”,而是说:
“TikTok对中国品牌来说,更像一艘船。你是乘客,它带你往外走。但你别忘了,亚马逊、Temu这种平台,只帮你卖货,不帮你做品牌。真正能让你被记住的,是你有没有把产品力和营销力连在一起。”
他举了很典型的案例:
很多亚马逊大卖赚了很多钱,但没留下品牌。
很多独立站烧了很多钱,GMV也不错,但没有沉淀资产。
真正能留下来的,是像安克那样,线上+线下+国家级GTM+长期营销一起做的。
所以他才会说那句特别戳人的话:
“以前大家是吃饱逻辑,现在要进到吃好逻辑了。做白牌可以活,但一旦市场不好、竞争者变多,你就要黯然离场。真正防卷的办法只有一个:让别人认识你是谁。”
这也是他为什么一直强调:“产品策略一定要大于营销策略。”
怎么看未来三年的居家健身
他把这个问题拆成了“硬件”和“软件”。
1.硬件一定会更智能
会跟Apple Watch、各类智能穿戴打通
会做个人定制化训练
会做数据反馈,让用户知道“我练了没白练”
2.软件一定要把“痛苦的事变成有趣的事”
他说了一句特别妙的话:
“世界上最成功的健身产品是Switch的《健身环大冒险》。”
为什么?
它把健身变成了闯关
它让用户有即时反馈
它给了你社交货币
它不是“教你练”,是“让你玩着练”
他说Keep成功的核心也不在“课程多”,而在“它有一个足够诱人的产品钩子——奖牌”。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做海外居家健身的中国品牌,都要想一件事:我怎么把健身变成一件‘想做的事’而不是‘应该做的事’。”
飞尔的下一步是什么
“我们的名字在美国已经传播得很多了,但我们还缺一个能代表品牌灵魂的产品,就像可口可乐之于可口、麦当劳之于汉堡、苹果之于iPhone。我们要去找那个‘一说就能想到我们’的核心单品,然后再把它往软硬件、AI、智能穿戴去打通。”
这就是他所谓的:从“卖健身器材的中国公司”,走向“提供健身解决方案的国际品牌”。
给后来者的话
最后他给了一段特别实在的建议,适合所有准备上TikTok的卖家看:
“不要用过分传统的视角看TikTok。它现在还在红利期,但它是要你认真做的红利,不是你随便上个品就能爆的红利。开店会有人倒、回款会有人倒,但只要你肯沉下心去研究市场、研究内容、研究供应链,它就是一块被树林遮住的宝藏。国内真正想找一个‘不内卷的市场’,现在就是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