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情感分析
文章导读
    资本出海的航线有多条,为什么通往东南亚?有投资机构这样形容当前的出海态势,“就像是在东南亚复刻一个中国。”也有机构这样定义这一轮出海热:“当前中国创业者出海东南亚,就如同20年前美国来中国发展一样。不同的是,美国企业在中国成功的少,而中国在东南亚却有很大机会。”

    中国是模式创新的样板

    对这块拥有“20年前的中国”气质的地区,大家都想当东南亚的“老师”。爱思国际(Arsys Media)合伙人石卢磊跟钛媒体打了个比方,“以全球视角去看待东南亚市场,如果都来当东南亚的老师,那么,美国应该是技术创新的导师,中国便是模式创新的样板。中国的一级市场,依靠模式创新火爆了近十年,如今,中国创新经验在向海外输出的过程中,同样是“技术流”与“模式流”并行的趋势,但在大量落地东南亚的创业项目中,后者更为主流,这也是中国创业者落地东南亚的明显特征之一。那么,为什么中国能成为模式创新的导师?答案又回到了:人口红利在石卢磊看来,与欧美相比,中国飞速地跃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又在移动端产生了大量应用。由于人口基数大,延伸出的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足以支撑一个不错的市场,这也是中国在极度细分领域能出现大公司的原因。他补充说,“从中国人口向下挖,哪怕是宽1厘米深10米的空间都能做出优秀的公司来,但是欧美人口,你从1厘米往下挖可能就没什么市场。人口红利不仅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也有助于创业者设计其商业模式。“只有8000万的人口时,很难想象8亿人口的商业模式如何设计。但中国有14亿用户,思考技术和模式的空间很大,所以能够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像梯媒本质就是一种规模经济。“中国的创业可粗略分为两种,一种是借鉴自美国的互联网技术,一种是中国本土创新的互联网应用。美国在互联网技术上是赢家,但中国有巨大的人口试验田,所以衍生出了新的应用场景,再从中继续孵化新的技术和产品,而美国因为缺乏这种规模的应用场景,所以在模式创新上不及中国。” 这是石卢磊的判断,这种说法也获得了多位创业者的认同。尽管当前的出海创业潮,仍然以模式创新为主,但下一波会是以技术创新为主导—毕竟,技术创新才容易获得更高的护城河。

    东南亚是20年前的中国

    如今,中国创业者和中国资本陆续进入,让东南亚浸润了新的创业力量,东南亚“五小龙”,成为了新的资本热土。资本出海的航线有多条,为什么通往东南亚?多位奔赴东南亚的中国创业者都向钛媒体归因到一个重要指标:人口结构戈壁创投创始合伙人曹嘉泰对钛媒体强调称,“人口结构甚至关乎一个国家的命运。以他多年海外考察经验,如今的欧洲日本正面临老龄化考验,相较之下,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却朝气蓬勃。东南亚人口基数大,整体年龄结构平均为26-27岁。在资方和创业者眼中,东南亚“五小龙”是新晋创业大本营,主要包括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五国总人口约为5-6亿,在东南亚总人口的占比已超80%。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很高,平均有65%到70%。“如果你覆盖了这5个国家,基本相当于中国的北上广深加一些三线城市的体量。按照专业机构如戈壁创投的分法,出海目前有模式出海、技术出海和业务出海三种主流模式。从领域划分上,亦可分为以社交直播短视频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重视线下的电商和物流以及纯技术出海等等。人口结构带来的优势,无论是纯线上的虚拟经济,还是重线下的商业模式都能享受到。社交产品就是虚拟经济的代表。全球社交平台MICO创始人Sean对钛媒体表示:“在国家和区域的选择上,人口规模与收入情况是考察最为关键的两个维度。人口规模与互联网发展程度息息相关,收入情况又直接决定了后期的变现。楼宇广告则是极重视线下运营的经典案例人口密度越高,集中度越高,广告效果越好。“马尼拉人口密度全球第二,核心商圈的一栋写字楼最多可以覆盖7-8万人,”石卢磊感慨道,“国内可铺设楼宇广告的写字楼电梯往往小于10部,而在我们入驻的马尼拉高端商务楼里,当我说起一栋楼最多有30部电梯,别人都觉得难以置信。

    · 如果类比跨国企业来华发展、“出海”中国市场的浪潮来看,强大如Uber、亚马逊,在中国企业的狙击下也不得不黯然离场。那么,当东南亚地区吸收了各方的先进经验,来到这里的中国人,是否会同样受阻?

    如果类比跨国企业来华发展、“出海”中国市场的浪潮来看,强大如Uber、亚马逊,在中国企业的狙击下也不得不黯然离场。那么,当东南亚地区吸收了各方的先进经验,来到这里的中国人,是否会同样受阻?石卢磊认为,跨国企业来华之所以受阻,是因为像中国和印度都是模仿力很强的国家,在模仿之上还会自主创新;但普遍来说,东南亚整体上不具备这种特殊性。跨国企业能否做的起来,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只有当本土具备了抗衡能力,才能把跨国企业挤出市场。“本质上,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不是和当地企业竞争,而是和美国企业竞争,”MICO创始人Sean对钛媒体表示,“中国互联网出海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美国公司,全球市场都是如此。据Sean观察,东南亚本土最稀缺的是人才以及相关的产业。中国企业借鉴美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后,能迅速发展甚至做得更好的原因在于,中国相关领域的产业链完整,具备支撑其快速发展的能力。反观东南亚市场,其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到资本支持都尚未成熟,即使当地企业借鉴我们的发展模式,想要跟上我们的脚步也会有些吃力。不排除东南亚也有很强的方面,但总体上还是中美企业的竞争。有投资机构这样形容当前的出海态势,“就像是在东南亚复刻一个中国。也有机构这样定义这一轮出海热:“当前中国创业者出海东南亚,就如同20年前美国来中国发展一样。不同的是,美国企业在中国成功的少,而中国在东南亚却有很大机会。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43406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